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海南周刊 蔡科文“水滴”记录海岛人文

※发布时间:2018-6-25 8:04:2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用微纪录片记录和讲述海南本土人文故事是种怎样的体验?一度风靡网络的海南话说唱歌手“流星阿文”就在做这样的事。

  春节期间,“排球之乡”文昌排球赛多,“公司老板”蔡科文带着人马去了两趟文昌。他亲扛摄像机,带领团队走进乡间,要“拍出文昌排球的味儿”。

  这个团队正在摄制的是一部关于文昌排球文化的微纪录片。“这种海南独有的题材,必须我亲自出马。”作为一家年轻的传媒公司的创始人蔡科文说。

  拍摄前,有人他寻求文昌相关部门经费支持,他思忖后否决,“拿了钱,可能拍不出我想要的东西。”

  没有人为蔡科文的团队垫付成本,拍摄也没有任何商业目的。这将是蔡科文的第29部志愿拍摄的海南文化题材微纪录片——与公司商业性质的片子数量大体相当。

  打开蔡科文公司微信号“水滴发现”中的“水滴原创”专栏,进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微纪录片。从定安粽子、屯昌枫木腌粉等地道美食,到琼中什寒村最后一名制弩人、孤守澄迈一隅的陶艺人等“海南匠人”,再到澄迈“抬公巡村”、海口府城元宵换花习俗等“海南故事”,一股浓浓的“海南味”扑面而来。

  这些纪录片时长多在四五分钟,画面精致,故事独特。每个片子的页面都配了记叙故事由来的诗意文字,以及精心挑选的图片。由于号知名度不高,其阅读量不大,但点赞回复不少,有人还专门“追片”。

  《琼山龙塘粉》是不久前刚挂上去的片子,拍摄对象为海口琼山区龙塘镇一家龙塘粉百年老店,精致唯美。底下有人回复:“这粉代表了这几十年龙塘人的回忆和风情。”

  这正是蔡科文想要的。“我们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挖掘海南独特的区域文化,一些人的回忆和共鸣。”

  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谈起“挖掘海南文化”,蔡科文早有名声。在“水滴发现”上,有粉丝留言“追捧”,说这就是自己喜欢的“谱出原创歌曲《定安娘子》”的那位“阿文”。

  没错,蔡科文就是那首2010年诞生、曾为很多海南人传唱的海南话原创歌曲《定安娘子》的作者之一。因为《定安娘子》及多首朗朗上口的海南话原创歌曲,很多人记住了他的艺名——流星阿文,反而对其本名较为陌生。

  “从在内地上大学开始,我就强烈感受到,海南有太多东西别人都不知道,我们也无法言说。从上大学到2008年毕业,我一直喜欢玩音乐,所以就有了冲动,想通过海南话原创歌曲说我们自己的东西。”生在海口新坡镇的蔡科文回忆道。

  大学毕业后,蔡科文度过一段青春激荡的时光。他“喜欢艺术,喜欢守望这片天空”,“喜欢交友调调侃,喜欢摄影写文章”,在、网站都呆过,做过节目策划,当过暗访记者,干过影视音乐编辑,甚至还从事过农业电商。

  不过,尽管经历丰富,但隐隐约约,青春快乐的“流星阿文”心中一直有一股关于人生何为的彷徨与迷茫。2016下半年,已经具有丰富影视策划与编辑经验的他索性拉来两名同行好友,成立了海南水滴文化有限公司,寓意“在水之南,点滴发现”,主攻影视制作与包装。

  水滴文化公司,一方面承接商业单子,为部门和企业制作宣传片;另一方面,则在人力闲置之时,“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自付成本、不求回报地尝试挖掘海南的文化与故事。

  “做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回归,找回。”尽管很多人对此很不屑——没钱赚,题材小,“你做给谁看?”

  公司成立不久,2016年底,蔡科文带领团队推出了志愿拍摄的第一部微纪录片——《时光里的坡博》,纪录即将迎来城中村的海口坡博村。3分多钟的短片,记下了老爸茶、打、缝纫等海口人熟悉的一幕幕生活场景,没有同期声,没有画外音,磅礴的配乐夹杂着对发展的期待和对记忆的挽留。

  其实可以说,选择“小题材”“小故事”,是蔡科文有意为之。《天上的射手》纪录了琼中“天上什寒”(什寒村)最后一名制弩人,在拍摄中,目睹“老祖留给我们最美的东西”的他感慨:“当你见到主人公制作弩的时候,你会发现海南的传统文化,大多在我们身边,出自那些寻常百姓家。”

  从“文化记忆”和“身边”出发,蔡科文的纪录片如“水滴”般,尽管微小,却越滴越多。《难忘一捧菜包饭》《定安粽情》《枫木腌粉》等,讲述了海南丰富的美食文化;《抬公巡村》《龙舟传奇》《府城元宵》等,记叙了海南民间独特的民俗及其蕴含的文化力量;《铁器冰冷,淬炼匠心》《油画半生,仍是少年》《放下剪刀又拿起刻刀》《守艺人》等,发掘了一个个“匠人传奇”……他们品类丰富,却始终有一个指向,那就是“海南”。在这些以精心的视觉语言呈现的故事中,“海南”的面目鲜活而生动,普通又传奇,美丽但易碎。

  一个个“海南故事”中,“匠人”是蔡科文着力最多的部分。一次偶然的机会,蔡科文听说澄迈制陶艺人陈文。陈文在澄迈乡间开拓了一片园地,于陶艺的世界。初识陈文,陈文却说:“你是大的吗?如果是,那你别来了。”蔡科文对此印象深刻,“很多人觉得他奇怪,我也觉得他特别奇怪。”

  但这种“奇怪”,正是吸引蔡科文的地方。从中,他看到的是匠人身上可贵的——“坚守、淡然、从容”。显然,陈文并不认为“大”的手法能深入他的内心,而从“小”入手恰恰也是蔡科文喜欢的,这也是他能“读懂”陈文并让对方接受的原因。在《守艺人》中,蔡科文以对陶艺细腻的美学展示和主人公自叙,深入展现了主人公孤独、与沉醉的生命状态。

  “文化、故事,背后说白了都是人。在这些匠人身上,你总能看到他们超越别人的亮点。”在他看来,文化的生命力,就存在于个体生命的坚守与中。

  聚沙成塔,蔡科文的纪录片开始引起文化人士的注意。他的朋友、海南作家林森曾告诉他,在他刚开始做纪录片时,林森并不以为然。“在他看过七八部后,他跟我说,哇靠,你小子可以啊!然后表示要连夜看完我所有的片子,再给我写篇评论。”

  这篇评论题为《海岛生命的影像表达》。林森在其中谈到,海南与内地的地理区隔,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这些纪录片捕捉了“隐藏在海南乡野之间的生命故事”,它们“蕴含着某种力量与情怀,传递一种奋进又深情款款的积极价值观“,影片里包含的生命意识,“让人愿意一遍遍观看,并为此感怀”。蔡科文和他的团队,“对海南岛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人们眼中的海岛生命、海南故事”。

  创立至今,水滴文化公司拍摄的影视作品中,商业性质的宣传片和自费的纪录片各占一半,足以表明蔡科文的理想主义与情怀。

  “情怀”需要商业片子的收入作为支撑,但在这一方面,蔡科文的公司还没有迈开大的步子。虽然在合作过的对象那里口碑很好,但毕竟还是创业小公司,口碑还没有传开,“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

  此次拍摄文昌排球纪录片,蔡科文没有寻求相关部门经费支持,但并非不想寻求商业合作。除了内容自主上的考虑外,还有蔡科文的一贯态度:“我们想通过作品证明我们的实力,无论是拍宣传片还是纪录片。”

  对于眼下依然在摄制中的文昌排球纪录片,蔡科文设想拍得稍微长一点,挖掘出“深入文昌人灵魂的东西”。“很多东西,其实是很多海南人的共同记忆。小时候我们那儿也和文昌一样,每个村都打排球。如今这样的‘风景’已经基本消逝。”

  “最近我们得知,在我们拍摄后不久,那家龙塘粉百年老店就被火烧了。”他说,“有的美,瞬间就没了。”

  本文由325棋牌 (www.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