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与嵩山关系密切

※发布时间:2018-4-29 2:57:1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近日,端午节习俗与嵩山地区有关的消息刷屏登封微信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三大节日,尤其端午节的民间习俗最多。登封市的嵩山文化学者通过多方考察和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端午节与嵩山文化有莫大关系。登封时报 孙淑霞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建松认为,端午节源于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系列的习俗活动均是出自华夏古人对太阳的,继而辐射和覆盖中华大地以及流传到东亚、东南亚地区,成为国际节日。

  王建松认为,“端午”二字顾名思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午为太阳正中或居中,天之中心,即后来所谓的子午线,故称“端午节”为“天中节”。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就提到“五月五日天中节”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也有“端午为天中节”的记载;从史籍上看,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阳、端五、天中等。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重大季节变化的两大节日。

  早在西周初期,周公姬旦认为上古时期三皇五帝居住的“中央之国”,可统领天下。为实现这一理想,就在夏至当日到嵩山脚下的登封告成,立竿见影“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不仅测出天地之中,而且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取影子中间数定为春分和秋分,一年四季或四时就这样诞生了,成为二十四节气的开端。至今告成周公测影台(无影台)还保存完好,每逢夏至,许多游人在此观看无影台奇观。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古人认为,太阳居中,天气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为保障平安度过赤热炎炎的夏季,在端午节当天也有避恶之俗,故而有了祈福保平安的各种习俗。据此,推断端午节习俗与夏至的祈福活动有密切关系。

  端午节这天是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并出,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据《礼记》载,端午源于上古的蓄兰沐浴。发源于嵩山的河流颍河,除了颍河外,还有在先秦时期最有名的溱河和洧河。《诗经·溱洧》就描写了浴兰节的盛况。这首诗大意是:每年端午节时,人们在祭祀、焚香草庇除灾邪的同时,男女老幼齐聚长满兰草和芍药的溱洧河畔,共同沐浴着晶莹清澈的河水,洗去晦气,换来健康。与此同时,也给少男少女们互诉衷肠提供了的场所,他(她)们结伴在溱洧河水中嬉戏,如有意中之人,小伙子手捧兰草,赠与姑娘以表爱慕之情,姑娘以芍药回赠如意郎君,织就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嵩山爱情图画。浴兰节在民间不知何时消失了,但时至今日,嵩山一带仍然保持着端午节当天日出前,到河里洗脸、洗脚、擦身子的习俗,并流传着“五月端午河里洗脸,一年不害眼”,“端午河水灵,洗洗不害病”的民谣。

  端午节是嵩山地区所有节日中民间习俗种类最多的一个节日,当天早上首先要把12岁以下的儿童带到小河边一块洗脸、洗手脚,然后给儿童戴香囊、五色绳,雄黄酒摸九窍等,大门上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等,到野外竞采可治百病的杂药,如车前子、地丁等,也叫“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这些都在日出前完成,吃早饭时要喝雄黄酒、吃粽子,饭后去参加祈福或登山和文艺活动等,农民一般下地劳动、山上采药者居多。

  给儿童手脚戴的五色绳,也叫长命缕、续命缕,中国古代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或水道眼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这也就是近年流行国际之间所谓“中国结”的起源。

  戴香包又叫香袋、香囊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在嵩山地区也叫蓼草布袋。传说是为了纪念商汤时期卞随、务光,,五月五日跳进长满蓼草的颍水自缢的悲壮行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