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比惨”和“卖情怀”总能引来一片热忱的叫好声。如果二者不幸凑到了一块儿,那效果简直堪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
这真是个好活动,效果持续爆棚,大家纷纷撒丫子抢票,最后共有30人,成功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几百万人的围观下,30张机票显然无法满足boys and girls们的热忱。满心的情怀需要宣泄,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朋友圈,开始感慨这几年在大城市的种种不易,大概套如下:
我现在活得好,天天被老板骂(比惨)------但我有成为第二个马云,第三个王思聪,第四个习大大的梦想(卖情怀)------你们没在大城市呆过,所以你们不懂(做高冷状)。
这句话,威力奇大无比,有瞬间让人失去沟通的神奇效果。但作为一个见惯了身边基友们频繁出入北上广的心机boy,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
于是无数人背起行囊,踏进南下或北上的列车,来到这里,在散发着霉味的小区或地下室落脚,苦命工作之余,掏出兜里的梦想,瞟上一眼。
这里有全国最优秀的头脑,最诱人的职位,最高档的别墅,最热忱的。如果走在上,随便搭讪一个人,问他来这里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十有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
是的,“大城市的机会多”,这几个字,足以让无数人背井离乡。但它却类似橱窗里的蛋糕,香气扑鼻,又永远都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你眼看着蛋糕被一次次买走,摸摸口袋,依然囊中羞涩。
所谓“机会”,只有相对,并无绝对。不论在哪里,它都永远只为那些有才能、有胆识、有资本的人敞开。
如果五年、十年之后,一个人的职位、薪酬、能力仍然没有可见的增长,即便身处的城市再繁华、再绚烂,所的“机会”也并不会对他有丝毫倾斜。
在此情境下,“没经历过大城市的生活,你不懂”的沾沾自喜,在外人看来,似乎更是一种无病呻吟和的代名词。
身处大城市,心通常会得到极大满足。在高耸的写字楼里上班,乘坐静音电梯下楼,出门左拐是国贸大厦,右拐是银河SOHO,下楼买个早餐,都会听到有人在谈论量化对冲,以及两三个亿的项目。
即便工作地点不在市中心,远眺央视的大裤衩、直冲云霄的办公楼、以及在电视网络中首屈一指的国际公司驻京办,也总会有一种世界尽在手中的美好错觉。
这种错觉,像一阵惊心动魄的风,裹挟着人们一飞冲天,又在某个时间点,风突然停住,任凭在空中挣扎的人落体,加速现实。
风停的时间节点,也许是老板的一顿臭骂,也许是父母的一通电话,也许是同在一个城市,却早已小有成就的大学同窗。
你这时才发现:同事依旧腹黑,老板依旧操蛋,爱你的人依旧尚未出生,而梦想,依旧只不过是梦,和想。
打回原形的滋味并不好受。翻开手机,你发现朋友圈里曾经发过的精致美食和,言语中若隐若现大城市居民的优越感,都只不过是狂欢过后的——
大城市里只有两种人:精英,和认为自己即将成为精英的普通人。精英负责专心干活,普通人负责纠结是否要逃离北上广。
但北上广不是监狱,没人有资格说“逃离”。你只能默默或兴高采烈地来,默默或兴高采烈地走,挥一挥衣袖,带走或留下几片云彩。
我的两个同事,从网易辞职,一个去了,一个去了上海,一个打工,一个创业。他们偶尔会出差来杭州,在西湖边的长椅上和我叙旧。
他们两人寻到了得以下去的理由,而更多夹缝中的年轻人,正如无根浮萍,在暗流涌动的大城市里四处飘荡。当有人提及为何不去别处时,他们只好下焦躁与迷茫,理直气壮地解释:
岂止是我们不懂,或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为什么要离家千里,顶着烈日,在早晚高峰拥挤的公车和摇晃的地铁车厢里穿梭。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调性,与“大”“小”无关。有人逃离了北上广,回到了小县城,有人逃离了小县城,来到了北上广。但不论做何选择,总有人落寞,有人幸福。
因此,请试着撕去大城市眩目的,剖开血肉与骨架,审视内心,之后和拥有同样基因的城市结合,无论它是座霓虹翻飞的不夜城,还是春潮带雨的江南小镇,从此有了难得的小确幸,不羡鸳鸯不羡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