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金球得主莫德里奇强在哪里 连续5年攻守端超强输出

※发布时间:2018-8-18 23:03:3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天天向上 蒋梦婕世界杯结束了,但关于“莫德里奇到底是不是世界第一中场”以及“莫德里奇强在哪里”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不叫强。一名身高172cm(数据是172cm)的中场球员,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皇家马德里维持了整整5年的中场攻守平衡档次不下降(2012年8月27日转会皇马之后,莫德里奇是阿隆索的替补,以及合格轮换球员,直到2013~2014赛季才奠定主力后腰),换一个人根本没法做到这一点。

  西班牙一大波天才中场当中,阿隆索的才干完全可以和莫德里奇相提并论,但客观评价,阿隆索有着先天的身体优势,183cm身高,80kg体重,在抵抗逼抢和对抗强度方面,同样是爷赏你饭吃,别人只能羡慕。

  再说一遍,五年时间里“维持中场攻守平衡档次不下降”这样的竞技维度,只有莫德里奇做到了。一场比赛保持这个水准,很多职业球员都做得到,然而莫德里奇这样一直做了五年。

  之前我也曾经提到过,托尼·克罗斯和卡塞米罗身边要是没有莫德里奇,难以想象皇家马德里的中场效率会成什么样子。这届世界杯,托尼·克罗斯在队,卡塞米罗在巴西队,身边都没办法有一个莫德里奇,结果人人都看到了。

  现代足球比赛当中,防守一直是第一位,之所以当下干脏活累活的“兽腰”大行其道,就在于这些拼抢、下脚果断、奔跑覆盖面很大的防守型中场,能够成功将对手的进攻在中场甚至本方三十米区域前端,为本队顺利做好整体防守,或者整体进入守转攻争取时间。专职防守的中场球员在组织调度能力、节奏把控的敏锐度、进攻能力上都会明显弱一些,需要靠队友进行一定的过渡来补足。

  克罗地亚大爷强就强在不需要队友进行守转攻的调整,以他的个人能力,一旦防守成功,可以依靠传球迅速缩短、甚至完成守转攻的整个过程,这样就节省了队友的体能;此外,莫德里奇自身的超强组织和推进能力,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甚至是瞬间)强化阵地进攻的推进或局部反击效果,无论在国家队还是俱乐部,队友都能因为一个人的努力,享受到防守和进攻的巨大收益。

  在防守成功后,的确,第一球权不一定属于莫德里奇,每个人都可以推进,都可以反击,都可以组织进攻。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厘清场上的复杂局面,快速做出最优选择,可能只是普通的传一脚球到队友脚下,莫德里奇的选择和其他人的选择,判断依据、传球原因、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不一样。

  他的空位拿球和第一时间处理球的选择合,实在太好了。就算在体能消耗很大的时候,他的比赛执行力也没有出现变形。有一个小细节,俄罗斯世界杯半决赛克罗地亚对英格兰打到加时赛上半场103分钟到105分半,在这两分钟里面,莫德里奇在右有两次镜像一样的接高球停球动作,全部是空位拿球,可以看看他的技术输出稳定性到了什么程度。

  在皇马,队友基本都是一流水准,所以看上去谁出球问题都不大;回到克罗地亚队,出现的问题可就大了去了。典型案例就是2018年世界杯半决赛克罗地亚对英格兰的上半场,莫德里奇基本没什么球权,前场人人把自己当神锋,都忙于向前,拼命想打反击,想着快速通过英格兰的两道防线,在局部放大自己的技术优势——如果解决问题有这么简单直接,那克罗地亚应该平蹚整届世界杯才是。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合理的解释,未必就是错的,但一场足球比赛呈现的是无比复杂的“攻防命题”,特别是高水平比赛,大家都削尖了脑袋,指望对手多犯错的同时自己少犯错,攻防两端刨掉基础技术素养和战术执行力,拼的就是创造力、技术运用的合。这个时候,始终能创造合理局面,并维持局面不走样、不变形的球员就特别特别珍贵,这样的人能为团队一点一滴积累从个人、局部到整体的有利条件,推动本方比对方更加接近胜利。

  是故组织型中场吃香,攻守平衡的组织型中场特别吃香,体力、意志力超群,兼之攻守平衡的组织型中场是万中无一。至于把如此超强综合水准维持一整个赛季,或者赛会制大赛的7场比赛从头维持到尾,这样的中场球员,更是百万分之一。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队友:他90分钟或者120分钟时间里稳定得基本不出什么错,就算出了错自己还能补锅;大部分时间里能把进攻和防守梳理得井井有条,能提供给你茫茫多的快速通过中场打反击或者空位射门的机会,你会不会觉得和这样的队友踢球很爽?

  很多球员在球场上都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标榜存在感,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最难的地方在于用自己的实际比赛行动来显示存在感。莫德里奇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场上存在感大得无以复加的球员。他用稳定到惊人的技术能力来凸显自己的存在感,让对手完全无法忽视这位超级天才。

  世界杯八分之一淘汰赛对丹麦、四分之一淘汰赛对俄罗斯,半决赛对英格兰,是莫德里奇诠释比赛阅读力和组织艺术的优秀教案。第一场,莫德里奇是4-2-3-1当中的前腰,经常回到中圈拿球,加时赛一直留在二前锋上不回来,双后腰交给拉基蒂奇和布罗佐维奇。然后有了给雷比奇的那脚经典直传,以及自己罚丢可以120分钟结束比赛的点球。

  第二场同样是4-2-3-1,拉基蒂奇和莫德里奇出任双后腰,克拉马里奇出任前腰。整场比东道主赛只有切里舍夫在中获得了一次绝对机会,甩开了莫德里奇的铲抢将球打进(费尔南德斯加时赛头球扳平不算是好机会,但三名防守队员佛系站位让这次机会唾手可得)。俄罗斯前卫们在面对格子军两个边的快下时除了局部囤积优势兵力,就没有别的办法,守转攻要么找切里舍夫要么找久巴,陷入反复的拉锯当中。

  三场淘汰赛,克罗地亚自身问题非常多,对丹麦一战反映得足够清晰了。因为银角大王小组赛三场全勤,而丹麦整体实力不强,达利奇推他上前腰,寄望于莫德里奇不需要全功率输出就可以轻松解决战斗。但实际场面和赛前预料的反差大到能笑。几名手跑位过分靠前、挥霍无度,丢球又太随意,后防盯人一直都是松松垮垮,任由对手在定位球时觅得空位争顶……竟然只有中场运转完善“才能勉强维持得到点球大战这样子”。

  如此态势在对俄罗斯的时候没有明显改善,半决赛对英格兰的上半场甚至。加上苏巴西奇在对八分之一比赛中受伤,面对特里皮尔的任意球,根本没法使用爆发力进行飞身扑救(扑出点球多数是因为191cm的身高和臂长),不夸张地说,格子军世界杯的整体水平,真的是被莫德里奇带高的。

  一支“欧洲一流还要稍微靠后”的强队最终能走到世界杯决赛,始终正常运转的中场体系,以及关键球员在7场比赛里的稳定输出,绝对是核心因素。不像法国,从小组赛到夺冠,两条防线战术执行力冠绝三十二强,基本不出错,宁可出让球权也要确保局部和整体的防守优势——对阿根廷一战特别明显,为了防守梅西格里兹曼甚至可以进攻权重;然后才是根据实际情况堆砌球员能力,打出可伸可缩的比赛弹性。

  我知道,详详细细说了这么多,有人肯定还要唠叨诸如“直传不如哈维、突破不如小白、硬度不如坎特”等结论。要是俱乐部层面上去比,拿五年四个欧冠冠军来居高临下,未必有人真正信服。那就说硬货吧。

  法国队的坎特27岁,7场比赛只打了595分钟,因肠胃炎以及过早吃到黄牌,决赛第55分钟被恩齐换下。其实坎特应该先和半决赛高烧快39度依然打满全场的拉基蒂奇比,然后再来和老他5岁的莫德里奇比。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