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经济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新轨道!人文经济

※发布时间:2014-12-28 19:12:1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www.3721aa.c,杨百万最新言论,问道怪物攻城,毕节学院教务网,新西游记白骨精第几集,冷情boss我好疼,600157股吧,wwww.5252b.c,二月春风最芳华,呼叫大明星演员表,末世兑换高手5200,闪耀的星光礼盒,将才读后感,东莞长安酒店一条龙,600qw.com,女俘虏肛门,梁山宏志中学,白斑蜘蛛丝,fxsext.ecf,冰霜之王埃霍恩,末日之生死一线txt,第100个新娘插曲,刘嘉梦,武汉17中女主角,徐子淇吧,鹤岗育才贴吧,先驱者一号,百惠钛钢,周强的父亲,vistalizator,星沉三国,圣庭史记,柴静结婚了吗,隔山有眼1结局,龙珠ol港服下载,毕淑敏散文集txt,倾城王爷别耍酷,www.txt99.cc,159ee.com,奇皇后46,我会死在龙背墙后,西安火凤凰地址,重生金蝉子,随身空间回到小时候,www.fhsmm.co,秘书培育中

  近些年,认真贯彻振兴东北老工业等有关政策,深入落实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等“五大规划”,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不断打牢产业、市政、社会、人文、体制“五大基础”,经济社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24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181.5亿元,占全省比例由26.1%提高到29.1%(2014年1-9月2948.1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32.8%、居全省第二位)。特别是,在发展中突出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实现内涵式增长,转型升级呈现“以质取胜”的显著特征。

  一、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前景广阔

  合理的经济结构可以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使经济发展具备良好的结构效益。立足资源型城市实际,始终把优化结构作为重要任务来推动,经济结构更加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地方经济不断壮大,中直与地方经济比重由2004年的70.2:29.8调整到2013年的49.8:50.2(到2014年10月末,调整到51.6:48.4),地方经济比重提高20.4个百分点。

  非油经济挺起半壁江山,油与非油经济比例从2004年的67.4:32.6调整到2013年的43.9:56.1(到2014年10月末,调整到42.9:57.1),非油经济比重提高2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油经济”占23%,有77%来自非油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比渐趋合理,从2004年的2.9:86.4:10.7调整到2013年的4.2:79.4:16.4(到2014年10月末,调整到3.1:77.5:19.4),服务业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公有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从2004年的86.4:13.6调整到2013年的76.4: 23.6,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二、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效益提升

  市近几年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外延增长型转为质量效益型。大幅度提升利润水平,是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最突出体现。这些年,地区生产总值连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提升的同时,财政提质、企业增效、居民增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4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87.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08.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4.7%。)

  财政收入连年攀升。2013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175.9亿元(2014年1-10月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实现996.2亿元、162亿元),其中上缴中央财政797.2亿元、上缴省财政170.5亿元(占省本级财政的53.8%)、市本级208.2亿元,近5年来分别平均增长13.3%、 13.2%和15.4%。

  企业效益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042.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243.5亿元,占全省比例由46.5%提高到63.7%,提高17.2个百分点(2014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12.6亿元、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2004年的715.8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99.2亿元。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的12324.3元增长到2013年的27755元,在省内城市中名列榜首,比全省平均水平(19597元)高出41.6% (2014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2384.5元增长到2013年的11211元,全省排名第四,是全省平均水平(9634元)的1.16倍(2014年1-9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9元,增长1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1%,比全国水平低4个百分点。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2平方米,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56.2辆,全市人均储蓄存款余额7万多元。

  金融支撑作用明显。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004年的759亿元达到2014年10月1969亿元,增长1.6倍,各项贷款余额由2004年的183亿元达到2014年10月848亿元,增长3.6倍。

  三、资源消耗降低,发展集约高效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是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越低,表明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在高基数上保持较快增长速度,P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同时,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资源平均消耗量却不升反降。万元P能耗从2005年的1.58吨标准煤下降到2013年的1.1171吨标准煤,万元P水耗从2004年的143立方米下降到2013年的82立方米,万元P能耗、水耗连年下降,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成本,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标志着在转型升级的上取得长足进步。

  四、创新驱动强劲,发展动力十足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创新驱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科技引领作用突出。全市共引建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161家,各类研发检测机构和平台16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P比重从2004年的1.29%提高到2013年的2.0%,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4年的45.8%提高到2013年的52%,连续七届被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市。

  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13年的135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75种,高新技术产值从2004年的284.5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60亿元,占全省的27.5%。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最近几年,沃尔沃、爱科等国际品牌,喜来登、麦凯乐等高端服务业品牌进入,忠旺、联想、绿地等大企业也先后到投资兴业,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

  活力。在推进上,在全国率先探索警务体制,推行“全警管安全”模式;实施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将市区29个街道、200个社区整合重组为70个新社区,农村社区化加速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四看”标准选用干部,选人用人满意度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三位。在扩大上,与境外104个城市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近三年间引进国内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70个、到位资金960多亿元,上市企业达到21家,经济外向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

  社会阶层流动加快。传统产业阶层占比逐渐缩小,产业工人阶层从业人数在人口结构中已呈下降趋势,仅占14.7%。一些新兴阶层逐步壮大,如农民工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从业人数猛增,已分别达到31.5万、32.1万,均已超过产业工人阶层人数26.2万。

  五、企业素质提高,发展潜力巨大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特别是综合实力强、发展领域广、管理经验新的知名企业,对提升发展质量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目前,已有世界500强34家、中国500强54家,这些企业在快速成长,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大引擎。

  企业的发展规模大,目前,全市企业发展到2.3万多户,其中“三上”企业发展到1400多家,分别是10年前的2.1倍和1.8倍(2011年以后规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以上,之前为500万元)。

  企业的牵动能力强,沃尔沃汽车、忠旺铝业、联想科技城等战略大项目迅速崛起。中油集团与地方精诚合作,相继建成120万吨乙烯、60万吨丙烯、千万吨炼油等石化大项目;伊利、大商、博润等100家重点企业不断壮大,衍生项目多达836个。

  企业的财税贡献多,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260亿元,有70%以上来自企业创造的收入;203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实现地方税收80.2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74.1%;伊利乳业纳税达到1.05亿元,占杜尔伯特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0.3%,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财团”。

  企业的工资收入高,伊利、大商、万达等知名企业职工年均工资分别达到3.6万元、4.5万元、4.4万元,占职工家庭全部收入的60%。

  六、生态优美,发展绿色低碳

  生态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和基础,生态恶劣,经济发展就失去意义。经济建设与协调推进,把生态涵养放在突出,持续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成为集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三城”品牌于一身的地级城市。

  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达到350天,空气质量仅次于三亚和湛江2个沿海城市、居全国内陆城市第1位。

  绿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区每年植树1000万株,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9.3%增长到2013年的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4年的8平方米增长到2013年的14.5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多2.2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4年的35.1%增长到2013年的4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71个百分点。

  市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004年的54.65%增长到2013年的93.1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5年的81.25%增长到2013年的90.03%。

  百姓人均寿命增幅较大。2000年,常住人口257万,人均预期寿命71.21岁;2010年,常住人口290万,人均预期寿命76.13岁。10年间,人均增寿4.92岁,7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幅超过20%。与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相比,比全省高0.15岁,比全国高1.3岁,其中男性高1.16岁、女性高1.66岁;在全国省份排名中,接近第十位省平均水平。

  七、公共服务升级,发展惠及民生

  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民生、群众。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眼满足基本民生、建设小康民生、发展现代民生,持续推进“百项民生项目”,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优质教育覆盖城乡。共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34所、标准化率达到69.2%,是全省唯一被国务院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的城市。拥有省级重点高中13所,市区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比例达到86.6%。公办幼儿园262所、占总数的44.6%,学前三年和一年教育普及率分别达83%和95%。

  医疗水平大幅提升。现有三甲医院5家,各类卫生机构1515家,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52.18个。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县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

  社会保障成效突出。近十年,城镇新增就业39.42万人次、“五险”扩面19.1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在全省率先建立城市“十位一体”和农村“六位一体”综合救助体系,市区最低工资和低保救助标准分别为1160元和470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荣获“五个一工程”、文华、荷花等省级以上大190多项,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全国十大“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铁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城市之魂和市民核心价值观念。

  回顾近十年的创业足迹,再次谱写了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规律、不断创新举措,积累了在复杂局面中推进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这就是,必须始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居安思危、团结拼搏”的基本要求,增强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的勇气,不断创业创新创优。必须始终“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全力推进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总体思,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整体部署,全力上项目、强企业、创品牌。必须始终“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经济、市政、社会、人文、生态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必须始终追求“、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态和美”的美好愿景和创造“新的生活水平、新的生活、新的生活品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秩序”的以人为本,满足基本民生、建设小康民生、发展现代民生。必须始终“保平安、保稳定”、“大、大调解、大防控、大安全”的工作机制,社会和谐安宁。必须始终“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城乡共建、稳定共抓”的指导原则,地企合力建设美好家园。必须始终“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城市之魂。必须始终“、困难、矛盾、名利”面前检验干部,营造干事业有为、有为才有位的用人导向。必须始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抓党风促廉政,抓政风提效能,抓行风强服务。

  站在发展新的历史阶段,必须深刻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变化的新常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