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丝经济带“抢跑”现象透视:出现同质化竞争
丝经济带“抢跑”现象透视
在丝绸之经济带建设中,沿线省区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竞争、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落实平台以及对国家战略构想理解不深不透等负面倾向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陕甘宁及新疆等地就丝绸之经济带调研发现,当前,尽管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整体规划,但各地已利用自身优势“抢跑”。比如,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经济带新起点;新疆将建丝绸之经济带核心区;甘肃欲建丝绸之经济带黄金段;拟建丝绸之经济带战略支点……
受访人士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丝绸之经济带建设并非是一国或一域的独角戏,建成更非一日之功,在具体建设工作中尤其要重视在一些地方推进中反映出的不良倾向。”
战略定位相似、同质化竞争
西安市社科院某研究人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沿线省市的定位有重复之处,仅经济带的起点就有重庆、陕西、河南等多个省市争抢。重庆呼吁国务院将其定位为丝绸之经济带的起点;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经济带新起点口号;河南认为新丝绸之经济带的起点放在郑州最合适。
采访中,甘肃农业大学一位教授对此观察认为,“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相似、缺乏对中亚及周边地区与市场实际研究的条件下,沿线省区选择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经济带沿途国家能源资源虽丰富,但我们面对同一个境外市场,产业布局重叠的话,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其看来,西部几个重要城市仍有要政策、要项目的传统思维,在重点任务上,都提出建设能源中心和金融中心,并将落实措施集中为设立自贸区、保税区、论坛永久会址等。
就能源产业发展而言,西部省区虽各有优势,但发展目标雷同,有同质化竞争倾向。如新疆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而陕西也计划利用经济带建设国家高端能源化工。
另外一位研究人士说,沿线省区部分项目的同质化竞争已造成资源浪费。丝沿线现有渝新欧、郑新欧等8条国际货运班列同线竞争,近期安徽也加入竞争,“但班列普遍存在问题,如出境时满载,但返回时严重缺乏货源。有些班列互挖货源墙脚、恶性竞争;有些要出价补贴才能维持发展。”
国际、省际政策协调匮乏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社科院副院长张少明介绍,由于国内层面缺乏对中亚及周边地区、经济和文化等情况的统筹,导致沿线省市部门及机构开展的经济活动难以协调,甚至无序竞争。
2013年9月初,丝绸之经济带战略提出后,陕甘宁及新疆等竞相召开与建设主题相关的论坛和会议,纷纷邀请丝沿线国家当地政商学界参会参团。陕西、新疆和甘肃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举办丝绸之博览会的,陕西2013年还提前举办了冠名丝绸之的国际博览会。
贸促会副会长吴丽霞对本刊记者说,“这种频繁出击表明了地方反应迅速,但也易给中亚国家造成不良感觉,认为国内之间竞争混乱无序,影响国家形象。”
另一方面,从国际层面来说,我国与中亚国家现有协调机制的参与层次,多在首脑、国家领导人层面和国务院各部委范围内,国家间、城市间领域内深层细化的合作协调机构建设滞后,尤其在贸易便通机制建设、法律法规衔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措施,沿线省市参与不足甚至缺位。“就西安来说,目前尚未有人员或机构参与国际国内已建立的各类协调机构中,在政策沟通协调中缺乏话语权。”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李骊明告诉本刊记者。
缺乏有效平台和载体
丝绸之经济带战略提出至今,沿线省区地方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推动经济带建设,具体表现为:地方举办多场面向欧亚地区政商学界对话交流的论坛和会议、组团去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经贸考察和洽谈。
“但这些平台在推动经济带建设中作用甚微。”某官员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新疆、甘肃、等虽举办了丝绸之经济带国际论坛、亚欧博览会、中国—中亚合作对话等专题论坛,但论坛在形式和内容上重复,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不显著。
他说,很多议题在会后很难为具体行动方案,“目前,在以经济带建设为主题的由主导的博览会或论坛上,我国和中亚、中东等地区的签约项目能实实在在落地的寥寥无几。”
西安市社科院的报告指出,西安“欧亚经济论坛”已举办了四届。从历届论坛的实际效果来看,论坛内容与区域发展、地方主导产业与国家战略的对接上还不是很紧密,论坛所产出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十分有限,影响力呈下降趋势。
“部门组团去中亚等国家考察,随团会带着国企,但真正有需求的民企很少能有机会随团考察国际市场行情。市场经济需要民企作为主体大力参与,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通,民企难以融入。”吴丽霞说,主导虽能发挥和调动各种资源,但最大弊端是在缺失市场主体的情况下,收效容易“雷声大、雨点小”。
社科院社会社会学所研究员李保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经济带建设往往被西部地区理解为特定区域的工作。由于客观上把经济带建设局限在古丝绸之沿线,且历史上这些区域大都属于传统西部,因此容易把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认为经济带建设是西部大开发在新时期的延续。
他认为,这种观念在当前西部省份有一定的市场,一方面体现了对经济带建设的排他心理,希望参加的主体越少越好;另一方面则希望将经济带建设与西部大开发,以便在政策支持下获取国家更多项目,“上述思想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对经济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理解得不深、不透,甚至将经济带视为给项目、给政策。”
推进工作需把握三大原则
受访专家认为,对经济带建设应该全面认识,建设中宜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经济带不是我国的“独角戏”,需与沿线国家充分交流合作。这就需提倡新的义利观,多予少取。就目前形势,我国不宜将经济带目标定得过高,避免在范围上过大,宜循序渐进。同时,也要照顾好俄罗斯等各方利益,形成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利益相关方。
二是经济带的实现非一日之功,从中央到地方首先宜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沿线各地不宜贸然着手。“沿线地区首先要搞清楚,西北省区为什么经济发展落后?如果不研究清楚这些问题,而是匆忙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其结果只能是再次失望。”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
三是经济带不仅仅是和中亚国家做“生意”,应更多加强人文交流。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认为,一些中亚国家相关人士将我国经济增长视为,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走出去的同时文化没有跟上。古丝绸之的重要是,人文交流与商贸交流并进。在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时,我国不能仅被看成是为中亚资源而来“做生意”,应更多加强人文交流,关心民生项目,为各领域合作提供支持。
亟待顶层设计出台
专家,国家层面宜尽快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出台整体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对经济带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其一,国家层面出台丝绸之经济带建设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并加以引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推进丝绸之经济带建设要在深入研究各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明确定位与分工,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和行动计划,避免建设的无序混乱。
“规划要弄清各地的长处与短处,如西部有人文优势,中东部有经济优势,要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丝带的建设不是片面的国内项目建设,既要有西北省份参与,还需要中东部省份及中亚西亚和欧盟国家抱团出行。如果后续战略因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在落实中主要依托这些与外部联系相对脆弱的省区推进建设,就难以支撑国家战略的实现。”一位西部研究人士说。
其二,成立国内丝绸之经济带建设领导小组或办公室等国家层面的合作协调机构,统一协调地方行动、整合资源、督促落实,鼓励各级尊重经贸发展规律,良性竞争,避免盲目跟进。“比如博览会的设置,可由机构协调在相关省区轮流举办,不一定非要在哪个省固定下来。”陕西省贸促会会长赵润民说。
其三,经济带建设要实现由推动向与市场双轮驱动方向发展。上述研究人士认为,机构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容易出现过分忽视经济交往中的成本效益核算与战略考虑。这需要从开始就明确区分经济性与亲善性经济交往的界分,避免后续出现习惯性误会与潜伏矛盾,避免把经济带局限于单方面主体片面的友好亲为。
其四,各方宜加强对国家战略的认识。商务厅副厅长张世恩说,经济带不是国内区域开发政策的简单翻版,是推进中国与中亚周边以及古丝绸之沿线国家和地区按照全新机制以谋发展、以合作促繁荣的一项历史性举措。“在建设中,西部和东中部均有不同优势,如果仅靠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支撑整个经济带建设,显然难以满足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更难以借力国际战略与中央政策来发展地方社会经济。”(记者梁娟冯国 李晓玲张文静赵倩)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梁娟冯国 李晓玲张文静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