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2月17日,省教育厅召开“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启动会。省教育厅厅长李兴旺出席并讲话,副厅长郭立宏主持会议,副厅长蔡钊利宣布实施计划,省学位委员会秘书长袁宁出席会议。入选“人文英才计划”的学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管领导、入选学者所在院(系)负责同志,以及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李兴旺同志的讲话予以印发,请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今天,我们召开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启动会。刚才,钊利同志了实施计划的决定和首批入选的50人名单;3位入选学者作了发言,讲得很好,我听了很受教育。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入选学者和高校表示热烈祝贺!下面,我就实施好这个计划讲3点意见。第一,要把振兴人文社科作为高等学校的历史。大家知道,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一方面是人文社科的革新传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决定性的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也是一所高校办学底蕴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省委、省更是把“文化强”作为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支撑。上个月,赵正永专门到西北大学调研,要求为全面推进依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着重强调深入开展中华法系研究。陕西自古就是人文盛地。作为扎根这片文化沃土的高等教育,从外部看,无论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建设“三个陕西”,都迫切需要我们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加强人文社科理论创新,形文社科品牌和集群效应,更好地引领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育自身看,建设高教强省,同样迫切需要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人才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一流学科,培育文化大家,积淀文化,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实际上,纵观世界一流大学,不论其王牌学科是什么,都一定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引领过社会的。从这一点来说,重视人文社科建设,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高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但总体呈现“工强理弱文落后”的格局。这个观点虽不准确,但能说明问题。总体上看,我省高校人文社科并不弱,文学、经济学、哲学曾领,管理学、、教育学实力雄厚,历史学、艺术学特色鲜明,创造了一批标志性,其中一些代表了全国顶尖水平,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学者,其中一些堪称学界泰斗。但与工科相比,就显得薄弱,与、上海、江苏等高教强省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一大批老一辈领军人物的退休或谢世,我们在全国的影响力有所衰减。可以说,我省高校人文社科的发展现状,与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与文化大省的地位不匹配,集中表现为“三少”。一是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少。2012年第3轮学科评估,我省排全国前30%学科点共73个。其中,工学最多41个、占57%,理学8个,农学7个,医学1个;人文社科8个学科总共16个、占22%,管理学、历史学各4个,文学3个,经济学、教育学各2个,1个,艺术和哲学为0。二是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人才少。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入选人数偏少,在全国学界具有大师地位的学者少。三是具有高显示度的标志性少。国家级教学、教学名师以及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拿得不多,具有重大贡献的咨询、研究报告不多,在国内外重大问题、重要学术舞台上声音不响。这种局面亟待改变。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实施“人文英才计划”。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有这种历史担当,从全国、全省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从高等教育综合的角度出发,主动肩负起振兴人文社科的。第二,要把培育领军人才作为振兴人文社科的关键。人文社科研究对象是人的世界和人类社会,相比而言,其发展特点是高度依赖研究者。一部经典成就一名学者,一名学者带动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撑起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彰显一所高校。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要把关注点聚焦到教师身上来,把支持政策落到学者身上来。这次“人文英才计划”,就是直接支持入选学者的。9月,我们通过开展摸底,各本科院校共推荐了1024名中青年教师,经过两正、严格的评审遴选,最终确定了首批入选的50位学者。他们来自21所高校,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都是已经取得成就并具创新发展潜力的在岗一线教师,年龄都在50岁以下。省教育厅将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入选学者进行支持、动态管理,盯住人、点对点连续支持,拨付一定经费,并通过集成政策与资源,为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创造良好条件。有的学校这次没人入选,有的学者已有较高水平但没能入选,下次再努力,人文社科教学研究,能坐冷板凳就能为人先。学校要培养、推荐好的人才,高职有确实优秀的也可以纳进来,动态增补,预期最终保持200人左右的团队。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一计划的连续实施,力争在人文社科领域,创造一批重大标志性,培养造就一批有突出成就、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切实增强我省高校人文社科综合实力,形成精品辉映、群星辈出的局面,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比翼齐飞的态势。第三,要建立制度切实把“人文英才计划”实施好。“人文英才计划”是我省教育领域综合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一项创新工作,要把制度建好,上上下下形成合力。我们已经拿了个实施方案,会上发给大家征求意见,请大家认真研究,有什么意见及时反馈,我们将结合大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印发施行。总体上,这个计划实施项目管理,教育厅、学校、院系、入选学者要四位一体、共同努力。省教育厅统筹实施,负责制定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建立项目库、考核体系,组织申报立项、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厅里对纳入计划的项目,予以经费支持,并根据项目基础和预期,结合学科专业布局,对项目进行评审分类,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点支持。这个计划纳入省教育厅教学、科研、学科、师资与人才建设规划,在省教育厅组织的相关项目建设、评优评比中,优先考虑本计划支持项目,提高人文社科项目占比。“人文英才计划”是一个性支持平台,入选教师的,可用于申报国家级、省级其他方面的项目、项,鼓励申报,不受本计划的。实际工作中,这一计划涉及厅里多个处室,为便于工作,同时考虑中青年与教学工作的结合,日常业务由高教处负责,相关处室配合。高校是项目实施主体,负责本校的项目规划、实施、保障、管理与应用,必须高度重视、主动实施。立项一个月内,高校要与入选学者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与进度,报厅里审核备案;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实施办法,为计划顺利实施创造条件。要实行政策倾斜,建立保障与激励机制,比如:给予配套经费,在相关项目推荐、学科平台建设、研究生招生名额、考核评价等方面予以倾斜。要对照责任书,开展过程管理、年度考核,建立督促与考评机制。要加强经费管理,项目经费列入学校综合预算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科研经费管理执行。当然,人文社科研究与理工科研究不一样,各高校要从项目的具体特点出发,制定区别政策,既要为大家开展研究工作创造宽松,又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管理,根据每个项目具体情况把握一个合适的宽严尺度。今年,省审计厅对高校的科研经费进行审计,发现了不少问题,学校要进行培训指导,教师也要主动学习掌握这方面的政策。今天把相关院系的负责同志也请来了,你们最了师的真实情况,要因人而异,做好沟通协调、承上启下的工作。在这个计划中,院系实际担负着具体实施的职责,要做好动员宣传、组织申报、商定方案、过程管理等工作,要想方设法为入选学者搭建平台、配备团队,在时间、设施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及时协调解决计划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还要督促督办计划的落实。入选学者是项目责任人,要潜心治学、教书育人,力创一流、培育一流人才。在项目建设期内,应发表高水平论文与著作、或取得高层次项目与励、或形成省级以上教学、或进入高层次人才计划,并在学科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人文英才计划”是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我们预期的,包括在以上多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各种权威的竞赛活动、学术活动、评比评选中取得的成绩都可以算进来,只要是真真正正有建树,不拘形式,但必须具有高显示度。近年来,我省人文社科方面两个大的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西北大学孙皓晖教授著作的《大秦帝国》,改编成电视剧后在央视和多家卫视热映,反响很好;一个是戏曲研究院陈彦院长编剧的秦腔现代戏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连续多场公映,震撼人的心灵。我们要注意推广,提高影响力。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经费非常紧张,筹措这些经费、实施这一计划,很不容易,希望大家珍惜这一机会,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用出效益。入选的人和项目,要做得实实在在,决不允许任何人挂个名,拿名头、拿钱,不做实际工作。如果确因时间精力、工作变动、身体健康等原因难以实施计划的,要及时予以撤销。这个计划实行动态管理,逐年考核。一旦发现管理不善、实施不力,就停止支持,并适时适当增补新的人选,有出有进,优胜劣汰,保持活力。计划建设周期为4年,若有好的长线项目,也可以滚动支持,不急功近利。若实施期间有重大突破,甚至可以加大支持。这里特别强调,入选学者要坚守,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把教学作为实施计划项目的根本立足点。今天之所以把全部普通本科高校的负责同志都请来,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对这项工作有一个系统了解,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加大动员和组织力度,共同开创高校人文社科建设新局面。哪些学校还有45岁以下的好苗子要积极发掘推荐,如果真有实力、有潜力,我们甚至可以不论硬件,破格支持。另外,这个计划,也可以作为我们高校引进人才的承诺条件,符合条件的可以边申报边引进。同志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扎扎实实把“人文英才计划”实施好,打造人文社科品牌,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而努力奋斗!最后,感谢新闻的朋友们多年来为我省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希望继续加大对教育发展、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突出成就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