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自然环境和人文积累孕育“新长江文化

※发布时间:2017-5-22 23:48:0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新华网武汉12月4日电2015年11月6日,题为“长江经济带与万里茶道”的第二届长江文化论坛在湖北赤壁举办,论坛特别邀请第十届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作总结综述。活动结束后,新华网就“新长江文化”这一主题对许委员长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是实录:新华网武汉12月4日电2015年11月6日,题为“长江经济带与万里茶道”的第二届长江文化论坛在湖北赤壁举办,论坛特别邀请第十届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作总结综述。活动结束后,新华网就“新长江文化”这一主题对许委员长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是实录:

  新华网:长江文化论坛是李鸿忠非常重视的一个项目,而且希望在湖北把它办下去。今年年初在东湖之滨举办的首届论坛上,您是最后一位发表综述的。您在发言中寄望于今后的论坛能够针对如何塑造新的长江文化做进一步研究。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下您理想中的“新长江文化”?

  许嘉璐:谈“新长江文化”,首先需要谈“老长江文化”。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下游,确实是文化事业比较发达的一带,但它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是后起之秀。所以,我简单描绘一下中华文化的历程。

  我们从先于长江文化的黄河文化说起。涓涓细流从昆仑山缓缓而下,所过之处皆有溪流注入,到陕西那一段时,水势渐长,所以有了壶口瀑布。接着往下,到郑州出现了中原典型的宽阔河流,黄河流域就集中在河南一带。当时,在黄河中游周边聚集的部族、民族、种族是最为繁盛的、最有吸引力的。

  公元前1000年,也就是在周代,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作为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发生了改变。周以前的商以及再向前追溯,人们天,天授神权,王就是天之子。这时候的“天”带有人格神的味道,是有人格的对象。到了周代,一场来临,周用武装力量让商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神”的地位慢慢下降,“祖”的地位上升。《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靡常,惟德是辅。”意思是,天把命降给谁,没有常规。靡就是今天的“无”,命赐给谁是无常的;惟德是辅是倒装结构,其实是“惟辅德”——只辅助有德之人,而非赐命给有德之人。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天”在全目中的地位慢慢下降,大家开始“尊祖”。从王到寻常百姓,大家祭周祖、祭家祖,祖先。这是一次巨大的文化,也是礼仪上的一次。

  发生这个之后的几百年,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500年这一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另一个文明里塑造了人格神。根据对圣经古卷的挖掘考证,公元前4世纪,也有人说是2世纪,我们统称为God的人格神出现了。7世纪,公元622年,穆罕默德正式建立了伊斯兰教。还有我在发言中谈到的婆罗门教的最高神大梵。

  许嘉璐:当时的华夏处在农耕时代,同时期的长江则是捕鱼、打猎的狩猎时代。我们走了跟他们相反的——抛弃神,从此以人为本。

  这个时代,人和人、人和自然最为和谐,人的观察和体验也是最细腻的。、对抗、协作,哪种状态对生活最为有益?自然是第三个。

  许嘉璐:这是农耕时代的规矩。原始耕作,生产工具很落后,但部落要,绝不能以或是对抗的方式相处。

  先说人与自然。什么虫子什么时候出没、什么虫子吃庄稼、什么虫子无害、什么草吃了要中毒,都有体验。研究什么季节刮什么风、什么季节雨多什么季节雨少、黄河什么时候发水,农耕就是这样,人对自然的体验最为细致。

  神没了,但人的魂还在。经过先人辛勤的开垦、耕作,生地变为熟地,所谓故土难离。难离的不只是故土,生产工具也好,观察、体验得来的经验也好,这些祖辈留下来的财富可以靠机制传给后代。

  现在的孩子不理解,一把镰刀有什么好,又不贵。 1971年,我在山西时上山割过麦子。上得走二里地,直到收工再回来。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