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和海洋地质学家,他所提倡的“建设地理学”思想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兴起起到积极作用;他通过对潮汐汊道的研究形成了稳定性理论,并将其推广到中小河口水道的整治,建立了港口建设可行性的地貌判据。他就是中国自然地理学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美锷。
任美锷十分聪慧,被他的数学老师称赞为“读书像喝水”,少年时代便展现出非凡才华。他在中学时代就学习英、法两门外语,毕业时可以用英文写出非常流畅的文章。1930年任美锷考入中央大学后选修德语,1931年,他上大学二年级时就和同学一起,将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出版了。
任美锷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涉水越岭,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风餐露宿,艰苦地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和mimk-009地貌条件。夜间,他们穿的衣服每次都被打湿。原来大家一直以为,这个地区种植橡胶,旱季缺水是个大问题,旱季夜间浓雾的发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准热带也可以种植橡胶,成了他们诸多重要发现中的一项,而那时,我国十分缺乏橡胶,迫切需要扩大种植面积。
1979年,国家下达了全国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任美锷又了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的重担,踩泥滩、穿芦苇、沐海风、喝咸水,整整5个年头。这次任务有70多个单位、1500多人参加,涉及学科领域30多个。任美锷不顾年迈,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工作。海滩大多是长满野草的泥滩,一脚踩下去,淤泥会没过膝盖,要花很大劲才能拔起脚。由于疲劳过度加上营养不良,他在1980年患了视网膜剥离症,动了3次手术,1981年痊愈后,仍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江苏率先在全国完成任务,对自然、资源状况的调查达7万5千平方公里,不仅弄清楚了江苏海岸带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而且提出了海岸开发规划设想,同时在水产养殖、滩涂方面取得经验。
70年代末,任美锷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将“古海洋学”介绍到国内,推动了国内的古海洋学研究。同时,又先后从事江苏潮滩(潮坪)沉积动力学研究、中国三大三角洲海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和黄河三角洲的影响及黄河与海洋交互作用研究等,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
为了表彰任美锷在海洋地貌学和岩溶地貌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国际地理学方面的最高章——维多利亚章,他成为我国获此项的第一人。2008年11月4日,任美锷因病逝世。但他的如同夜空中的星星,激励着每一位科学家砥砺前行。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