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内容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自的地方,同样也有营销号在茁壮成长,并且悄无声息地在原创作者身上“薅羊毛”。
从最原始的“抄袭”到更为高精尖的“洗稿”,薅羊毛团队的技术能力发展,令原创作者在和责任的界定上愈发困难。随着营销号市场不断壮大,通过“洗稿”制造爆文正在持续获得巨大的收益。
“我清清楚楚记得,那天上午老板从微信给我发了篇文章,并示意我看文章底部10万+的阅读量,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就做不到。”
读者露露(化名)发来邮件描述了自己几个月前的一件怪事。她在一家公关公司负责微信运营,由于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三年来她兢兢业业把公司的自号运营得越来越有起色。
但是老板从今年初总是不断发给她一些10万+阅读量的公号文章,话语也越来越不耐烦,显然是在提醒她离“10万+”仍很遥远。然而那一天露露却怒了,因为老板发给她“参考”的公号文章,内容模仿的就是露露发表过的一篇原创作品。
她告诉懂懂笔记,“(对方)没有完全拷贝,却是根据我的观点和故事脉络,行文顺序做了一些调整,然后在语言形式和人物名称上换了个说法而已。”
很明显,露露被“洗稿”了。令她更的是,这篇文章阅读量不仅显示10万+(点赞都已经2万多),而且对方在圈内还是影响力非常大的号。
她第二天就把这个问题和老板当面做了沟通,并提出了公司目前推广公号面临的很多问题,但老板眼中的让她感受到了难言的羞辱,于是她愤然辞职。之后的一个多月,她在对方的号后台向“洗稿”的大V展开了,但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头几天是无人理会,在她把自己的文章和对方文章内容对比后的截图发过去并多次沟通后,得到了一句回答就是“”。
“我把之前原创的一些文章,在网上搜索了一番,直接就懵了。”露露告诉懂懂笔记,辞职后她做了两件事,一是搜索这位大V和洗稿的关键词,发现类似的作者投诉非常多,原创者把自己文章的观点(或故事情节)与被洗稿后雷同的内容贴图,在不少平台一一发表了出来;二是她在网上搜索自己以前的原创文章内容,结果发现有原封不动“搬”过去的(未标注原创),还有许多内容相近或者观点相同的,甚至有些将她的内容拆分成若干部分,拼接成了一篇新的推文。
根据文章的出处,露露顺藤摸瓜找到了十几个微信号,“都曾用过我的稿子,而且看起来都是营销推广号。”她发现,其中有几个号文章上所标明的联系办法是一样的,联系人也是同一个人。所以她断定,这些营销号都是来自同一家机构的。
除此以外,露露还根据营销号上的电话号码在网上找到了这家机构的招聘信息,“一直是在招微信运营,所以应该是团队作案。”
懂懂笔记也注意到,这家机构除了有多个营销号之外,还经常混迹各大资讯平台,通过“贡献”抄袭或者改写而来的文章,以蹭热点增加搜索几率的方式,扩大营销号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一些人脉和关系,懂懂笔记试图联系这家机构,却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了这家机构刚离职的微信运营专员,我们且叫他老K。在获得他的理解和信任之后,他向懂懂爆出了一个无形的“洗稿”产业链。
“规模从小到大,其实抄袭的做法都各不相同。”老K告诉懂懂笔记,他毕业后就接触微信号的运营,那个时候开始,营销号的市场就已经开始乱成了一锅粥。
老K说,五六年前火起来的那批营销号,直接做内容摘编的占大多数,这些号吃到了微信用户的红利,养起来之后确实帮运营者赚了不少钱。
“后来看到营销号好赚钱,所以很多机构也插手进来了,无论是做公关、营销还是广告的,觉得没有营销号就落伍了,也有专门从事网络营销的公司诞生,其中营销号推广就是最主要的业务。”老K表示这些机构很少会自己从0到1运营号,都是半收购一些个人运营得差不多的营销号,然后聘任专人(小团队)把几十上百的营销号统一管理起来。“在2015年初一个拥有15万粉丝的区域大号就能卖四、五万块钱,而且买过来后机构立马就能通过这些号推广变现。”
老K表示,以他之前服务过的那家营销机构为例,公司共拥有近80多个微信大号(涉及很多领域),但内容运维员工仅仅十来人,如果每个账号每天都要发原创作品,完全不可能。
所以为了能够每个号都“活”着,就必须更新推送。为了应付这么庞大的更新数量,“抄”就成了首选。
“每天网上搜搜看有什么热门的话题,阅读量高的话题,就改掉原来的一些版权信息之后就复制到大号的推送里。”老K告诉懂懂笔记,这些所谓的微信运营专员,说白了就是网络内容的搬运工,并不需要任何专业能力,只需要能够分辨热门话题、图片或者视频就可以了。
当被问及机构为何不把集中精力专注一两个号的运营时,老K表示,“除了一两个全国大号之外,其他都是区域大号,公司为了有足够的推广收入,必须养这么多数量的号。”而且营销号普遍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一段时间之后热度就会过去,这就需要从种子里再物色新的可塑性强的号来代替。
“目前洗稿现象很多,只要洗的技术好,投诉基本也没有用。”某教育机构运营专吴添(化名)告诉懂懂笔记,他们曾经发现连续多天自己的原创作品都原封不动被营销号抄袭,结果发动了所有的同事进行举报,最后没有效果,“有的平台对于、违规的内容比较重视,但侵权一般来说都得难以很好的解决。”
而老K则表示,早期机构抄袭原创文章很多,除了尺度违规以外,几乎没有发现因为侵权投诉而被删除的情况发生。侵权成本低,所以这些大号都是靠“抄”起步,甚至抄的内容也是被抄过很多遍的。
“抄袭”虽然是营销大号们早期的做法,但因为网络内容版权问题由来已久,所以早先年“抄袭”就成了营销大号的“速成”方法,然而这却只是大号们“薅羊毛”的第一步而已。
许多营销大号每天都在抄袭,久而久之许多热点内容“泛滥”,也逐渐失去了新意。老K指出如果关注的多个号连续几天发的内容都相近,用户就会选择取消关注。所以对于机构来说,这时候就必须在内容上做出改变,让观点更加吸引用户。
“一开始都想着有一定粉丝基础了,也该原创了,但却发现内容创作挺难。”老K举例,不少机构渐渐把部分内容外包了出去,因此在这一条内容的产业链里,又多了一个环节,专门生产创意内容的策划团队。
许多“内容团队”都很是年轻,他们脑洞无限,鬼马精灵,曾经在“标题”创意上可圈可点,还能偶尔创造些互联网热点“话题”引人瞩目。
“所以团队负责产出有影响力的内容,我们(机构)负责拉推广生意,双方之间从最早的按篇付费到最后实现推广分成。”老K表示,由于分工明确,双方专注的都是各自擅长的领域,所以合作起来相得益彰。
而作为“内容团队”来说,他们并不只是服务单一的营销机构产出内容,有时候对接的是多家机构,甚至还接广告公司创意文案的活,所以在精力的投入上也有一定的瓶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生产之后,团队往往会发现,创意枯竭了,标题党的套不好使了,对热点的反应也不够灵敏了。
“热门话题都抄烂了,所以没有看的价值,所以都是找一些富有原创观点的自下手。”曾经从事内容写手工作的Jean告诉懂懂笔记,有时候领导为了应付量,所以对于内容的要求是快,无奈之下只能看看别人一些好的文章和观点,然后自己或者改写。“有时候为了省事,就把别人的文章扒下来后调换语序,扩写或者缩写”。
Jean表示,“内容团队”创作就是以内容为卖点,如果“交货”的内容与网上抄的一模一样,所谓的“专业性”就会荡然,所以他们产出的内容,尤其是文字内容,都是“借鉴”与“改编”。
“这样的文章通过平台查重(查重复内容的系统)是查不出来的,因为重合的只有小部分词语。”为了加强对“洗稿”的理解,他还特地举了一些例子。
比如原文“婚后的男性,应该让女方更加,一定的私人空间会让女方付出更多的爱。”到了写手们的手里就会变成:“懂得婚姻的男人想让老婆更爱你,首先要让她拥有更多的空间。”
乍一看,两句文字的观点虽然相同,但语序完全不同,真要说是“抄袭”就很牵强。“但是如果两篇文章所有的语句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是不是就很有问题?”Jean强调,因为观点相同意思一样,但语言表述变了一种方式,就算是原作者也不能十分肯定这就是拿自己文章改编而来的,这种技术手段就很高明。
“后来发现内容团队提供的内容有问题,所以我们也提出了质疑,毕竟花钱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出原创内容,这种改头换脸的文章学过语文的人都能做到。”老K告诉懂懂,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双方分道扬镳。这一两年来,营销机构也开始雇佣专人来“洗稿”。
而一些“内容团队”因为前端渠道都把控在营销机构的手里,为了改变经营现状,也开始收购或者“养”起了营销号,所以整体的模式上越来越接近营销机构,甚至毫无差别。
“去年初,有不少有一定实力的内容团队同时开始养号和接营销的活,让(移动端)营销市场变得乱七八糟。”老K表示,自从营销机构学会了“洗稿”,内容团队学会了“养号”,很多平台上做原创的号几乎都被“洗”了个遍,没被“洗”的,只能说影响力还不够。
从抄袭到“洗稿”,其实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还是对于版权内容的。无论是营销机构还是内容团队,在利益的下都沦为“洗稿”机构。
有些稍微精致的原创内容,被营销大号只要稍加和改编,就能成为影响一方的毒鸡汤或者爆款行业分析,移动互联网营销的“金矿”,更让他们看到了粉丝所能带来的财富价值。
“为了吸粉,所以我们也会,让更多用户能够通过内容找到我们,但与此同时也有了一些麻烦。”老K告诉懂懂,如果单纯是在微信平台上“洗稿”,那么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抄袭”都投诉无门,那么“洗稿”更难以分辨侵权的责任归属。
但作为营销号来说,粉丝越多推广费用越高,账号也越值钱。在固有粉丝裂变遇到瓶颈时,机构们往往就会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而其中的“外引”指的就是从其他形式的平台上获取新的用户,关注机构的营销平台。
“许多好的内容,能够引起网友共鸣的内容,就会改编一下,换一下表达,然后以机构自己的名义,向一些内容平台,以获取关注。”
老K表示,当用户根据搜索的内容进入到内容页面时,如果产生共鸣,部分会搜寻上传者的其他“精彩”内容,而作为机构仅需要在搜索引擎上将名称SEO优化并指向自己的平台即可,更有一些有推广需求的商家会找上门寻求营销合作,“有一些很热门的观点文,能够吸引好几家厂商联系推广植入的业务。”
粉丝和厂商都能简单的找到机构,那么被“洗稿”的文章作者也能,老K表示,许多原作者看到文章和自己的内容观点相类似,所以就找到营销机构进行交涉。
“有时候一天有好几个作者,而老板的思维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所以一般都是花几百块钱打发就算了。”老K觉得,有大部分原创文章的作者苦于成本高,而且经过改头换面之后的文章也很难界定是否“抄袭”,最终也被这几百块钱“辛苦费”打发了。
但随着“”的原创作者越来越多,如果总是出“辛苦费”,那么营销机构也会觉得不太划算,有时候每天就要给出去几千上万,而且公司内部还滋生了许多“李鬼”假冒原作者诈骗“辛苦费”的。
“因为查重根本确定不了抄袭,观点我也可以说巧合,所以这就是一笔糊涂账。”老K说,后期有许多作者,他们的做法是不予理睬或者直接拉黑,对于那些不肯善罢甘休的作者甚至采取的姿态让他们“好自为之”。
“我找了好几家,不是不理我,就是回复我哦,甚至态度差的直接丢出来一句你想怎么样?”露露对于自己被“洗”过的稿子耿耿于怀,但在尝试之后,却发现自己为力,“抄袭一看便知,但偷梁换柱真的很难扯清楚,所以只能吃哑巴亏。”
“我前老板通过这个方式养了许多大号,一年时间里在市区就买了好几套房子,现在仅推广收入一个月就有百来万流水。”老K说,选择离开公司并非发现,而是“分赃不均”,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
很多平台近一两年来都在加强“版权”,但是侵权界定难,成本高,让许多原创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被“洗稿”、被剽窃却为力。
面对“洗稿”,除了自原创作者要“发声”之外,利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有内容侵权行为的机构或者个人采取“怒怼”,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洗稿”现象的发生。自己不争,难道要指望别人为你去争?
聊到最后,老K打趣地说,除了法律手段之外,应该没有什么办法能“洗稿”的行为:“当然你们这篇内容出来后,估计不会被洗,嘿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