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室外停车场,里面有外地务工人员留下的被褥
□奚旭初21日,露宿南京街头的民工老崔被冻身亡。这名47岁打工者的离去,在安德门周边打工人群中并没引起太多关注。大家依旧忙着自己的事,天黑下来后又来到桥洞里、屋檐下,瑟缩着度过又一夜。(12月22日《现代快报》)在寒潮袭来的“非常时期”,一些民工面临的窘境被骤然放大。这些民工靠打零活挣钱,没有固定住所,为了省钱,桥洞里、屋檐下都是他们避寒的“家”。寒冬露宿,即使南方沿海一些城市没那么冷,不冻死,也可能冻出病。这个道理民工不是不懂。然而工作难找,挣钱不易,为了省钱,露宿街头往往成为无奈的选择。救助站屡屡向民工发出“避寒邀请”,但民工们很少领情。在南京的这个报道中,一来民工觉助站远,不利于他们打零工,二来有些民工对救助站不了解,有心理,觉得进去就是被“关”起来。因为种种因素,民工不愿接受救助。从根本上破解困境,需要制度性关怀。当务之急,则应是给露宿街头的民工一个避风挡寒的栖身之处。部门或可将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在冬季向过夜民工,或可用财政资助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廉价旅馆,为民工提供住宿。每个城市都很注重自己的“城市形象”,要打造“魅力城市”、“人文城市”。但城市形象如何,城市的魅力、人文几多,并不只是看一个城市马有多宽,大楼有多高,景致有多美。给民工一个价格低廉、条件实惠的住宿之处,不也同样体现着城市的形象,反映着城市的魅力和人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