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气候大会落幕应对气候变化前更加

※发布时间:2020-4-27 10:53:2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男欢男爱网当地时间12月15日,第二十五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5)在马德里落下帷幕。经过2天的加时谈判后与会终于达成折衷协议,通过了涵盖《智利-马德里气候 行动时刻》(Chile Madrid Time for Action)在内的“一揽子”决议,同意在2020年下届峰会前,提出对抗气候变化的新承诺,而碳交易市场等棘手问题仍存在较大分歧,待2020年英拉斯哥峰会处理。

  此次大会的召开可谓一波三折。2018年11月大会原承办国巴西宣布由于财政预算和换届等问题撤回承办申请;2018年12月智利宣布接替巴西承办,然而在大会开幕前一个月(2019年10月30日)宣布由于国内动荡局势取消承办此次会议。在最后关头,西班牙挺身而出接盘。虽然会议历经曲折得以如期举行,但是最终结果并不如人意。

  在COP25举行前夕,联合国系统发布了两份重磅报告:联合国规划署(UNEP)的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温室气体公告》。

  《碳排放差距报告》指出,为实现未来十年全球升温控制在1.5℃的减排目标,2020-2030年全球碳排放每年需减少7.6%,的集体目标必须比当前水平提高5倍以上。为了实现温控目标,所有国家都必须在2020年大幅度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采取后续政策和战略来达成目标。

  《温室气体公告》指出,大气中吸热性温室气体水平再创新高。2018年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407.8 ppm(百万分比浓度),是工业化前水平(1750年之前)的147%。

  气温上升将导致极端天气、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遭受等灾难性后果。部分岛屿国家首当其冲,甚至面临国土消失的,贫穷国家的经济将遭受重大冲击。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刻不容缓。从角度看,气候变化导致部分岛国面临淹没的风险。在本次气候大会召开之前,全球44个岛国发布联合声明,表示各岛国正处于危及存亡的紧要关头,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不高于工业前1.5℃,并立即大幅减排温室气体。其中马绍尔群岛表示,一旦越过1.5℃的关键门槛,该国将会彻底被淹没。

  从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会加剧差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贫穷地区往往专注于农业和制造业,而不是信息技术、通信和金融等高生产率服务部门。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温度上升会降低农业和高温作业行业的生产率,冲击贫穷地区的经济,进而加剧全球差距。

  COP25是《巴黎协定》生效前的最后一次缔约方大会,主要任务是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并且首次需要在《巴黎协定》的基础上加强自主贡献减排计划。因此,此次大会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巴黎协定》将来能否全面有效实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大会开幕发言中表示,为了在末将全球气温上升在必要的1.5℃以内,必须在2030年前将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少45%,必须在2050年前实现气候中和,兑现《巴黎协定》的国家贡献常紧迫的任务。

  (1)“市场机制”的谈判。卡托维兹气候峰会上,就如何统一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了一致,但由于分歧无法克服,磋商并未就“市场机制”这一关键问题达成一致。因此本次大会继续就碳交易“市场机制”这一遗留问题进行谈判。

  (2)长期气候资金的落实。历经多次谈判,在发达国家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这一尖锐问题上并未取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发达国家提供支持的意愿不足。此次峰会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并制定长期资金安排目标和计划。然而,发达国家认为从2020年后可重新界定长期资金的起点,但其连2020年前的资金承诺目标都尚未完成。

  (3)盘点梳理2020年前行动力度。盘点梳理2020年前发达国家在减排力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差距是核心工作之一。但是从大会盘点活动的组织形式来看,偏离了2020年前盘点应具备的内容。

  气候变化谈判是人类命运与利益的复杂博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涉及近200个国家。所有的缔约方就协议达成一致,多边机制尤为重要。但是,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碳排放水平不同、财政实力迥异,的也就非常多元,因此导致谈判极其。尤其在当前美国等大国奉行单边主义的背景下,达成一致协议尤为。

  因为各个国家的利益不同,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峰会关于“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1.5℃之内”的谈判异常。1.5℃,对小岛屿国家而言意味着,而对另一些国家则意味着发展受限。小岛屿国家联盟为代表的多数国家欢迎和支持1.5℃的结论,但是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和科威特四个石油输出国却反对。美国质疑该报告的科学性,科威特和俄罗斯认为注意该报告的结论即可,沙特阿拉伯则针对该问题进行磋商。在本次峰会上,欧盟与一些小型岛屿国家支持设定更具雄心的目标,但遭美国、巴西、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反对。尽管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的命运,但是国家利益的博弈仍将贯穿于气候谈判的全过程。当下的马德里峰会、明年的格拉斯哥峰会,越来越触及核心利益,谈判中各方的角力也将更加激烈。

  根据《碳排放差距报告》,二十国集团(G20)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8%,但只有5个国承诺实现长期净零排放目标,还有7个国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或战略来兑现其《巴黎协定》减排承诺。

  发达国家先经历了高碳排放的工业化阶段,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同时,发展中国家缺乏减排的相关技术和资金,需要发达国家提供援助。因此,发达国家有能力也有责任提出更高的碳减排目标,做出更大的减排承诺,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为发展中国家树立减排榜样,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中国一直以大国姿态担当气候变化的责任,在《巴黎协定》的谈判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以身作则落实减排承诺。

  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谈判前行。中国代表团在历次气候变化峰会的谈判中,均发挥了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在卡托维兹气候峰会上积极推动达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一揽子。同样的,在今年的大会上,中国依旧以合作共赢的态度推动谈判。本届大会卡罗琳娜•施密特对中国在本次会议中的关键推动作用表示肯定,她提到:“我们需要解决与《巴黎协定》第六条相关的问题,这对于落实协定非常关键。中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正积极与中国一起展开各项工作推动相关协议达成”。

  落实减排行动,积极兑现承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责任,切实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已经提前实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同时,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3%,非常接近2020年达到15%的目标。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正在提前兑现在《巴黎协定》中所作的承诺。

  马德里气候峰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历史节点,此次峰会未达成全面协议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挫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峰会未能取得更大表示失望,认为国际社会失去了一个展现应对气候危机雄心的机会。因为《巴黎协定》是缔约以“自主贡献”的方式提出减排目标,并由国际社会共同监督。协定生效后,就条约文本中所的内容对所有当事缔约国将产生法律约束力。但是,其法律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给缔约方了后续要完成的大量程序性“动作”,例如提交自主贡献目标、提供排放清单以及履行协定的进度追踪信息等等,但对行动的实质内容和力度,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巴黎协定》的法律约束力比较弱,其约束力要大于法律约束力,遵约机制更多是“促进性”的,而非“惩罚性”的。

  尽管大会最后发表宣言,呼吁以更大雄心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减排和对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国家提供援助。宣言还强调提高2030年前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在2020年出台相应计划。但是,缺乏共识的行动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回顾《巴黎协定》通过4年,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马德里气候峰会,使得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景变得更加重重,应对气候变化的道也将更加。但愿未来能够摒弃,携手应对人类命运之战!

  本文为政务等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英国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https://www.liuxue.com/lxnews/030637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