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众日报》论丛周刊4月3日刊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文豪撰写的文章《人文环境是最好的城市名片》,本报现予以全文转发,敬请关注。
区域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是人的素质和人的文明程度的竞争。因此,投资环境好不好,不但要看地理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环境,更要看人文环境。
对一个地区的推介,在早期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人们常常将其优势集中在“三优”:优越的区位、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后来由于区域招商引资竞争不允许再拼政策或者差别对待,于是又把宣传重点进行调整,比如具体化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的环境等。
然而无论如何变化,总是鲜讲人文环境。殊不知人文环境才是一个地区最强大的软实力、最核心的竞争力。其他环境都具易变性和可复制性,唯独人文环境相对稳定且难以复制,因为它是历史的积淀,是岁月的产物,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而且人文的东西是最深层次的存在,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渗透在人们的骨髓里,生生不息,传承不衰。因此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这个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系统、认知环境等。通俗地讲,人文环境是指社会共同体中大多数接受并崇尚的一种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渗透浸淫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决定了一个人的和品位,同样生成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和气质。区域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际上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是人的素质和人的文明程度的竞争。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所塑造出来的人文,才是一个地区的最宝贵财富。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城市的文明与魅力,不仅表现在城市规模和建筑风格上,更体现在这个城市所折射出的特质中。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一个人文匮乏的城市,无疑也是灵魂贫瘠的城市。而没有灵魂的城市,又何来恒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可见,建设一方令人向往之地,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不能“跨越”人文的培育和塑造。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个地区最令人担心的是:过于注重有形环境而忽视无形环境,过于注重物质力量而忽视力量。内生和内生力量不断削弱,发展下去经济和社会必然会出现一种畸形。
当然,文化本身并不直接影响竞争力,当一个地区的以及民间都有了强烈的“文化自觉”之后,文化价值才能得以“激活”,在此根基上生长起来的人文才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文化自觉”的过程,其实也正是给地区“还魂”的过程。以城市为例,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美国社会学家、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容器。城市的功能就是贮存文化、流转文化、创造文化。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曾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由此可见文化之于城市的意义。然而,城市文化绝非“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文化特质,都应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魂”。这是因为文化的生成有其特殊的机理。法国美学家丹纳认为,种族特性、环境状况和时代特征是决定文化艺术气质面貌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观点,即使是一个全球城市,也必然根植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恩格斯说:“只有法国才有巴黎……这个城市的居民和任何地方的人民不同,他们把追求的热情同从事历史行动的热情结合起来了,这里的居民善于像最讲究的雅典主义者那样地生活,也善于像最勇敢的斯巴达人那样地死去。”同理,只有中国才有上海。悠久厚重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决定了建设上海这样的城市并不是复制一个伦敦、再造一个纽约、克隆一个巴黎,而是要以深厚的中华文明积淀为依托,吸收融合世界文明,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独特人文魅力、丰富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化品位的中国特色全球城市。这就是“文化自觉”。上海的历史,是一部中外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近代以来,上海文化呈现出的文化交汇、传统现代并存的特点更加凸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厚植的优势,是上海向世界展现中国底蕴和中国意蕴的着力点,也将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这就是“文化自信”。全球城市如此,区域梦见参加结婚喜宴城市亦然;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地区亦然。
人文环境建设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然而仅此还不够,还需要地方积极作为、主动营造。挖掘地域文化、提炼地域、打造地域品牌,是营造人文环境的三部曲,是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必由之。从挖掘文化到提炼再到打造品牌,是梯次推进、逐级的过程,因为文化是产生的土壤和根基,是文化的灵魂和品格,而品牌则是一种最具识别度的标识,氤氲着气质、渗透着价值、凝聚着。一个地区只有尊重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基因、发掘与众不同的个性资源,进而提出并培育具有强大力的地域文化品牌,对内才能带来更多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对外才会形成更大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无论区域大小,莫不如此。大到一个省,比如山东,挖掘出的文脉是“一山一水一”,提炼出的是“创新、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打造出的品牌是“美德山东”。小到一个县,比如齐河,挖掘出的文脉是“一河一陶一贤人”,提炼出的是“厚德重义、包容、务实创新、拼搏争先”,打造出的品牌是“齐河”。不言而喻,如此文化符号,对内提,对外树形象。如此身份标签,让生于斯、长于斯、学习于斯、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山东人、齐河人陡增自尊、自豪和自信。当然,涵养文脉、光大、强化品牌,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会一劳永逸,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用大气力,下真功夫。
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能动力量,是人文环境建设的基础力量。提高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是改善地区气质和外在形象的必然要求,是人文环境建设的根本任务。人文环境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需要标本兼修。既要注重当前,如实施建设工程,着力生态优化;实施地域品牌工程,强化核心价值引领,以此提升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又要着眼长远,如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使文脉绵延后世;实施全民阅读工程,让书香浸润人生,以此培育崇文尚德的土壤,播撒向上向善的种子。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从孩子抓起,从家庭开始,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抑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文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以文化人、成风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