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之下,中文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论文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当然包括人文社科期刊。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个现象。
一是高校领导、科研管理人员、教授们在一起交流,经常谈到的话题是你们学校或学院去年发表的SCI、SSCI论文是多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SCI、SSCI论文多少?
二是科技评价关注的问题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发表了多少SCI、SSCI论文?提到某位大咖学者,越来越较少听到他的学术贡献,而是发了多少SCI、SSCI论文,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是许多之前的“985”“211”高校,越来越重视SSCI、SCI论文的发表,根据不同单位的励政策,笔者发现有些单位一篇普通SSCI论文的励竟然是CSSCI论文的10倍,有的可能还要更高。
四是去年教育部出台了一个申报博士点、硕士点学术期刊目录,笔者认为是兼顾国际化和国内期刊的有益尝试,结果因为压力太大而被废止,甚是可惜。倒不是因为这个目录有多合理,只要,慢慢地进行优化,总归是合理的。这事虽然夭折了,但要给教育部大大点个赞!
那么,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评价人文社科学科?从学科国际化的特点角度,笔者认为,人文社科学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完全可以进行国际接轨的学科,比如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该类学科不多,可以用SCI、S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是否是国际一流。
第二类是兼顾国际接轨和中国发展特色的学科。如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等。该类学科数量不少,可以兼顾SCI、S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来进行评价。
第三类是中国特色学科,如中国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等等,这类学科数量也较多,必须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主来进行评价。
综上,只有少数学科才能以SCI、SSCI论文来进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评价,更多的学科必须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主或兼顾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来进行评价。所以,国内高校将SCI、SSCI片面化扩大化是值得商榷的。
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主来进行评价能否体现国际一流呢?应该承认,我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术水平、办刊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是只要导向合理,水平还是会不断提高的,而且与国际差距会越来越小。
从学者的角度,国际通用的学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研究,作出很好的研究,不管论文是用英文还是中文写作,都应该是一流的。所以,用高水平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来评价世界一流学科是可行的。
在网上看到一篇国内知名科学家的文章,他说,“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写成英文,发表在,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习我们的最新,因为这些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少有企业订阅;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
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也是一样,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推动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以及底层的某种坚守。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人文社科论文如果是用中文写作,能够大致看懂的会更多一些。如果更多的论文用英文写作,其国内影响力会降低,论文的社会价值相对会小一些。
另外,即使是一些国际化水平很强的学科,如果有更多论文能以中文发表,也能更好地发挥不同人文社科的交叉影响,提高学术价值。
从中文学术期刊的角度,应该努力遵循学术规范,提高办刊水平。从学术评价角度,笔者认为,南京大学CSSCI的滚动机制很好,多少对中文核心期刊有个激励和约束。
从高校角度,应该进行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与SCI、SSCI的绩效考核,缩小目前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论文与SCI、SSCI论文考核的差距。个人认为,少数优秀期刊可以等同SCI、SSCI一区论文对待,而各二级学科的核心期刊可以等同SCI、SSCI二区、三区论文对待,其他CSSCI可以等同SCI、SSCI四区论文对待?
育部角度,应该出台一个中文核心期刊的考核机制,比如将来考核人文社科世界一流学科就按照这个规则办理,自然会对高校产生重大影响。
最后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是说不重视SCI、SSCI论文,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人文社科发表更多、更好的SCI、SSCI论文,也是彰显我国人文社科国际影响,向世界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