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文学圈,这些天最热的词便是《一个人的文学史》。巧的是,这部文学史里记录的上世纪十年代扬名的余华也因《朗读者》、马原因新作《姑娘寨》不约而同地在这个夏天再次火起来。
在当代,提起先锋文学就不得不提到《收获》这本,还要提到程永新这个人。程永新和先锋文学的关系众所周知,一个文学如此紧密地和一本刊物、一个人发生关系,这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中并不多见。
对文学圈外人而言,得先来认识一下《收获》主编程永新——中国当代著名编辑家和作家。《收获》主编。他在书中展示的大量活跃于当今文坛的作家们书赠予作者的珍贵,其中既记载了名作诞生的宝贵史实,又蕴含着作家们认真思索认真的真实信息。
全书分四个部分:作品问世的蛛丝马迹,记录与当代知名作家的书信往来与心灵交流;文学活动的捕风捉影,讲述一个著名编辑眼中的当代作家风采;对话:思想交锋的私密现场,著名作家心中的文学世界女人痣面相图;:时代文学的回光返照,为你描述“漫游者的最后家园”——《收获》的点点滴滴。
或许,当众多当代作家、编辑们的书信加速散佚,同时流逝的时候,还有其中潜藏的未必单薄的信息。在程永新所提供的这部视角独特、内容别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详尽而细腻地记录了一个文学编辑眼里的中国作家们,名家们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人生轨迹,感受每一篇当代名作从孕育到出世的奇迹历程。
我想说,一个人的文学史,并不是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文学史”,能够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独一无二情节与细节的人,为当代中国文学留存可检阅的跳不过去的人与事,提供“一个人”所有关于文学的或与文学有关的、自己以为有意思的记录。
当然,这部被誉为“中国第一本个人文学史”的应该是文学史的“孤本”。在长达数十年的文学编辑生涯中,程永新是一代顽主王朔的编辑,是江南才子苏童的编辑,是文坛怪才余华的编辑……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素有中国的“小博尔赫斯”之称的作家马原盛赞程永新为“少数真正懂小说的人之一”,新生代作家李洱则断言:“没有程永新,1985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就会是另外一副模样。”
以余华的一封信为例,本意是提请大家注意《一个人的文学史》的价值。程永新的身份、活动、交往圈之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发展的意义自不待言。
由是,余华先锋时期的这封书信,是转型的预言与契机?后来,当余华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发生了一个巨大而有意味的创作转变之时,我们发现,任何宏大叙述,都离不开细节,文学史毕竟离不开作家作品,程永新在《一个人的文学史》中就给我们呈现了诸多的文学史细节,这些细节带着“个人”的体温,带着“个体”的情怀。
同为中国先锋文学开拓者之一的马原,其著名的“叙述”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此,我觉得《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的《一个人的文学史》更加弥足珍贵。书中贡献了一大批当代重要作家的书信、邮件甚至手机短信。尽管,《一个人的文学史》并不同于提供文学演进规律的“文学史”,但它所的一个个现场与细节,无疑有助于“显示文人的全貌”,丰富我们对当代文学的理解。
还因为,这是一本“人”的文学书。如果文学史书写看不见“人”,感觉不到个人的体温,这样的书写就不亲切,也不可信。好在《一个人的文学史》通过信件展示、作家、文学对话、介绍,让读者了解到文学作品问世的蛛丝马迹,文学活动的捕风捉影,思想交锋的私密现场,可谓是一本很好的说“自己话”的文学读本。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在寻找这样的“偶遇”,找到了是一种幸运,找不到是一种遗憾。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