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韩国工商管理博士,也是青椒!博士5年他最后1年才“井喷”!共沐一段“温润成长”的故事经管人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3:一位复旦大学博士后的线本社科类中文经典学术文献浸润!让生命纯粹真实,远离,满怀深情......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4:写给经济学小白的肺腑!一位学长的真挚分享! 虽易学难精 然在脚下…….(附50本书单+多个资源)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5:一位90后统计学硕士的深悟与真思:统计其实有门道!人工智能还能这样学!(精荐40本图书+20个视频资源)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6:一位港校MBA的10年金融之:你一定要专业!这是件的事(附30本精荐书+资源)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7:一位优秀上海才女的10年统计学习秘籍:史上最好的知识体系梳理+200个学习资源及强悍书单!最强大脑!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8:一位北大硕士的金融沉思录:要想在这行有所作为,不允许你一天不学习!附22本书单+10年学习工作经验分享!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9:经济学如何学?C刊如何发?一位经济学博士、核心C刊编辑部主任的真思与灼见!经管基本功长成记!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10:一位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硕士15年集思录:从一个价值2亿美元的教训说起…附金融/投资/AI/区块链/大数据强悍书单7份+好书200本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11:一位985公派留学经济学博士的故事:成长,游学,经历,研悟,洞见……阅尽千帆,任何光鲜荣碌都将回到生活本身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12:一位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邮储总行研究员的分享:关于银行、关于金融、关于经济学……
本、硕、博均就读于985院校金融学专业,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经管之家十分受关注的资深网友,现为国内某经管院系大学教师------10年以上的经济、金融学习、学术和研究经历,15年以上金融投资实践经验,对经济金融的理论前沿和专业发展有着深厚的追踪兴趣,对本专业经历了认识、、思辩、再思辩的过程。同时,他又是一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爱好者,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有深厚的研究兴趣和探究的意愿。培根说:“只知哲学的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倒向。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教。”同样,只知经济学的一些皮毛的人,会相信类似“节俭悖论”之类的,深入了解经济学,则会把人重新带回到普通常识。作为一名同时具有理底和投资实践经验的专业经管人,十分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Iwzxy老师对此次专访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历经数月写就,并反复斟酌和酝酿,希望将自己超过10年的经管、金融学习经验倾囊传授给大家,让人动容,让人,特此致谢!并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本文内容丰富,精彩观点纷呈,同时罗列了大量的经管学习资源,总字数约2万字,阅读时间约需15-30分钟,欢迎转发分享!
问1: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某经管院校教师、经管之家资深网友lwzxy博士来到《经管人》作客,在每个人的心中,经济学专业的风情各有万种----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它为我们打开了美妙的认知之。而在经管专业沉浸多年,lwzxy老师有着深厚的经济和金融专业造诣,并对许多前沿的经济现象有着独道而丰富的见解,作为师者,他又长期站在经济学前沿,对大家的学习痛点和难点十分熟悉,所以我们相信这次,他会帮助我们再次领略经济学的曼妙世界。首先,能否从您的视角为大家梳理一下经济学的学习框架和体系?您认为应该如何经济学的基本功呢?
这个问题十分宏大,我想先从经济学的科学性谈起。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我想这在许多中是打了问号的。就我而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借用佛语中参禅的三重境界,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三个阶段。
最初刚刚学习经济学时,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但在真正系统地学习经济学时,发现课堂所学与真实经验之间常常存在冲突,从而对经济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经济学难道是一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需就可以的学问?这时的脑袋里的是貌似合理而又相互冲突矛盾的各种经济观念,它们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而无法加以调和。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年。所幸的是,我一直没有放弃对经济学真理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学习、观察、思考与实践,我终于发现了奥地利学派,在那里,我认识到了经济学确实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当然,经济学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而是像逻辑学或数学那样的科学。
发现奥地利学派之并不平坦。它提供的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让人接受的理论体系,无论从方上还是从结论上。我是在几乎学习了所有的非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后,才最终发现奥地利学派的。尤其在读米塞斯的巨著《人的行为》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eureka moment”。所以,要完整回答您提出的经济学的学习框架和体系问题,需要从经济学思想史谈起,包括奥地利学派的,也包括非奥地利学派的。不过,我并不打算对此长篇大论,因为一幅简洁的经济思想历史演进图足以胜任。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济学家谱”图,原文为英文版,为方便大家阅读我已将其翻译为中文版。
经济学是所有科学当中最年轻的。从系统的经济学思想出现至今,不过几百年时间。这其中,发展出来众多经济学思想流派。就目前而言,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现代经济学流派可大致分为三大派系,分别是马克思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奥地利学派,而作为主流的新古典学派又进一步细分为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等。它们都源自于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学派。从方上来说,奥地利学派与马克思学派大致上继承了英国古典学派的方,尤其是萨伊和西尼尔的经济学方。而在边际发生后,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与瓦尔拉斯、杰文斯便分道扬镳,一成为目前作为主流的新古典学派(即图中的新古典流),而另一则为奥地利学派(即图中的奥地利学派流)。
我想许多作为经济学科班生的读者对主流的新古典范式非常熟悉。目前国内外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以及经济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范式之上的。然而,这样一个范式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与之相较,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范式则是更优的范式。不过,由于这个回答已经足够长,所以恐怕您不允许我用更大的篇幅来阐述何以如此了:),请允许我把这个问题到后面再谈。
简而言之,从我的视角来看,经济学只有在奥地利学派那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米塞斯的《人的行为》对这一经济科学的框架与体系有着最为系统的阐述。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似乎并没有捷径可走,如前所言,持续不断地学习、观察、思考、实践恐怕是必由之。
问2:经济学被誉为皇冠明珠,您认为学习经济学、金融学的乐趣在哪里?以及应该如何培养经济学思维模式呢?能否帮经济学小白规划一下学习径呢?特别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呢?
答:虽然我的专业是金融学,然而金融学并非是一门的学问,其隶属于经济学框架体系之下,是对经济学知识在某一领域的具体运用而已,所以这也是我重视经济学基础的原因。实际上,只要涉及人的行为的或通常称之为社会科学的领域,经济学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具备正确的经济学知识,相关研究的可信度将是大打折扣。从这一点上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有的人说“经济学帝国主义”,但我更欣赏您所说的,它是“皇冠明珠”。
学习经济学与学习其它科学一样,终极意义在于“求真”。不知您是否像我一样,曾不断受到截然相反的经济思想所带来的困扰,以及在现实中看到经济学家们相互矛盾、前后不一的言论而感到无所适从?试图调和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经济观念,期望能够逻辑一致地认识、解读发生于周遭的经济事象,简言之,就是探寻经济学真理,是我深入钻研经济学、金融学的原动力。在此过程中,虽曾长期处于困惑与迷茫,但远远不及“eureka moment”到来时所获得的那种喜悦。
而经济学真理的获得,也就是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模式”建立的过程。举例来说,普通人,不过也常常发生在专业经济学者身上,在看待经济问题时,其思维模式常常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他通常只看到某项经济政策眼前的影响、直接的后果,或者只关注这一政策对某个群体所带来的影响,而不会考虑这一政策的长远的影响和间接的后果,或者不去管这一政策对所有群体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当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描述的小捣蛋打破面包店橱窗玻璃的时候,普通人会想:打破玻璃不全是坏事,因为面包店主会花钱购买新玻璃,这增加了玻璃店店主的收入,而玻璃店主拿着这笔钱就可以买其它东西,又增加了其它店主的收入。一来二去,打破的橱窗玻璃,可以不断增加其它人的收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得出结论:小捣蛋不仅不是社区的,反而是社区的功臣。不幸地,这正是流行于今、盛行于经济学界的凯恩斯主义但同时也是错误的“经济学思维模式”。
所以,“经济学的艺术”,正如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中所说的,“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期影响,更要考察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这也是好的和坏的经济学的区别所在。
这一正确经济学思维模式的建立,构建正确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其实不仅是对“经济学小白”的要求,也是对许多经济学科班生和专业经济学者的要求。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径,由于每个人的学识、禀赋不同,我恐怕无法做出“规划”。但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少走些弯。同时也不得不说,从错误中学习或许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必经途径。
问3:经济学是一门十分美丽的学问,能否帮助大家推荐并梳理一下您眼中经济学方面的优质学习资源呢?特别是推荐一些平时充电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或途径?以及一些图书、文献、公开课、牛人等等,并为大家点评和介绍一二呢?
答:经济学之美在于市场经济秩序之美,正如物理学之美在于自然秩序之美。但市场经济秩序之美,不仅在今天,在历史上任何时期也几乎总是不被绝大多数人所认识到。人们通常对于市场经济日复一日所创造出的经济奇迹习以为常和视为理所当然,反而更热衷于发现或津津乐道于所谓“市场失灵”,进而寻求更多的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显然,认为市场经济是“无组织的、混乱的经济”而需要有意识地加以管控,这一想法更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而且,这一直觉或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特有,其也是目前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尤其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因而,就目前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很容易就能找到牛人推荐的优质学习资源,我就不再浪费笔墨。相反,我想对有助于认识到市场经济秩序之美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相关学习资源,着重推荐一下。下文我曾转帖于经管之家论坛,我几乎同意这篇帖子作者的每句话,在此也感谢原帖作者。
世桢读过这本书,这本书不是教科书体例,而是分析具体案例,向读者传授一些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如,分析经济事务时,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单方面的效应,应当注意到那些隐含着的效应,这些效应对我们最终分析出的结果是有重大影响的。说的更具体点,此书分析的不只是“具体案例”,而是我们生活中或是在学术界常常能见到的各类由凯恩斯学派等提出的各类(比如著名的“破窗”),通过他们的各种的逻辑,将正确的逻辑教给读者。值得注意的有(作者本人在序言中的说的):
书中极少引用统计数字,望读者见谅。若讨论关税、价格调控、通货膨胀,以及对煤炭、橡胶、棉花等商品的进行管制所产生的影响,都需要用统计数字来作支撑,势必导致本书篇幅大增,超出预先的设想。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士,我非常清楚统计数字更新的频率有多快。我那些对特定的经济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去看当时讨论统计数字的新闻。普者一般都能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去正确解读统计数字。
总结,看过这本书不意味着你接受了奥地利学派的学说(虽然作者本人可算是当之无愧的奥派学者),事实上,奥地利学派那些重要的内容包括方并不会出现在这里,因此你也能在封面看到说弗里德曼推荐这本书,而弗里德曼属于学派——仍然属于主流经济学,看完它以后你仍有机会无伤逃离奥地利学派。
罗伯特·P·墨菲著,译本《年輕人的經濟課》吳莉瑋(吴莉玮),世桢读的是这个版本,读者也可以选择译本(由程晔、周薇娜等编译的《第一本经济学》,而且另外可以下载到课后答案)。
此书体例倒是有点像曼昆《经济学原理》,是一本正儿八经的教科书,主要分四部分,一、入门基础,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社会主义:命令经济,四、干预主义:混合经济。
这本书讲授了奥地利学派的基础,如,经济学研究的是真实的人,经济学研究方法,奥地利学派建立于体系上的理论体系(类似于几何学),只有个体才有行为的观点(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的方),主观偏好及其序数化,个体在消费与储蓄间的选择,价格的形成,企业家才能(台译企业家)收入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等等等等。这些是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的一部分,相关叙述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部分,而且将在此书将来的分析中以及所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分析中用到,讨论的也相对完整严密,是最需要认真阅读的部分。
本书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性,即第三部分,个人觉得,理解基本概念,把这部分的学习留到将来再说。社会主义经济计算问题(而非我们想象中的和激励问题)是社会主义必然失败的核心原因,这个问题涉及米塞斯的货币理论(也就是说,要先理解资本主义下的生产,才能理解社会主义经济计算问题),如何把序数的效用转变为基数的价格体系、货币作为经济计算的手段之类的问题,为什么说哪怕中央计划者即使掌握了全部关于可采取的技术手段、资源、消费者的偏好排序的信息,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仍旧不可能,这些不是那么容易弄明白的。
本书有对各包括但不仅限于凯恩斯的干预主义的,即第四部分。作为一本提供给初学者的、介绍奥地利学派大致框架的教科书,此书在第四部分的最后集中讨论了奥地利经济学的重要——主要由米塞斯和哈耶克做出贡献的商业周期理论。限于篇幅这本书肯定没有办法完整叙述商业周期理论,逻辑不够严密在所难免,许多重要理论没有提及,不过如果你深入学习奥地利经济学,肯定会遇到完整的与严密的商业周期理论。
顺带一说,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以及“曲线左移”、“交点”之类用语,这类说法对于奥地利学派,“不太恰当”,数形很直观,但也容易事情的本质,也许在一些简单情形下无害,但学生决不能认为这些曲线的移动就是经济现象的本质,更不能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带入将来的学习中。教科书是为了说明简便才用的这样的图像代替严谨可靠、反映真实世界的语言逻辑。
由微博上的@黄花非鱼 老师推荐。可以作为对前一本的替代选择(或是补充不足也行)。相比前一本要更加严谨,用严格逻辑推理,从经济学的方,到行为与偏好、需求与供给、劳动价值论的(特别讲到为什么供求俩曲线并不给定与供求分析的重要性),干预市场的(包括工资管制在内的价格管制),最后是前一本书严重欠缺的货币理论与金本位(讨论了米塞斯及其重要的回溯)。
我们知道在米塞斯提出他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不可能之后,任何要产资料公有制的理论都彻底破产了。不过在此之前,奥地利学派就已经对她的那个臭名昭著的理论对手做出了致命一击:庞巴维克在1896年写出了《马克思体系的终结》(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而David Gordon在这本书的第五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分析其,也回顾了庞巴维克的分析,这不仅是对的——它同时对初学者理解正确的理论也很有助益。
其实读完了推荐的书,你已经对奥地利学派有了相当的了解,,就算你下狠了心弃绝奥派,你至少对它的理论框架很清楚,的时候有可能奥派的要点到痛处,而不至于像那些完全对奥地利学派的人,他们或是道听途说奥派如何如何或是占着自己学了点主流经济学就对他们毫无了解的事情大放厥词——这些人近来遍布知乎与其他社区——会对奥派做已是陈词滥调但却毫无意义的,好显示自己站在知乎正确的制高点上。你至少不会像他们一样,你至少清楚奥地利学派早已对这些陈旧的有过精彩绝伦的与反击,你做过深入更多研究后,审慎地做出真正有力的。
好吧,先结束这段悲观的关于世桢这篇书荐的读者将会的假设,回到荐书这个主题,世桢说,如果你仅仅读过那些入门书,是远远不足以自称奥地利学派之一员,至多是奥地利学派的者。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大师的作品,一是为了学习奥地利学派真正的理论大厦是怎样的,说起来令人惊叹,谁能想象,奥地利学派仅仅由基本的和少数几个辅助,通过严密的,无可的逻辑推演——这样的逻辑推演是对真实世界完整贴切的反映,远比了大部分现实意义的变量与方程可靠、科学得多——就能得到经济学理论大厦。
世桢直接把自己以前的答案贴过来(稍作修改和节选):在某领域,可称为「神书」「根基」的书有哪些?
世桢特意把手里的上册拍照贴出来。翻阅有日又常放在包里,封面略显破旧。由于信不过翻译(常有人此书翻译不佳),英语又不好,查词颇多,不过也算边读边学吧。
不多说了,一千多页的巨著啊,暂无翻译,不过中文版出版,一起期待吧(这是来自2014年启真馆全新书目的截图,可以看到今年年底我们估计就能看到中文版了!):
完成第三步(世桢羞愧,这个假期一定要啃完《原理》外的那两本),就可以算是掌握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当然,正三观的任务算是结束了,我们拿下了经济学的大部分领地,应对那些水平一般的我们的各类理论诈欺师,我们的知识储备算是绰绰有余。可这不意味着我们在理论学习上就无事可做,一来,应对武装更加严备的论敌,我们需要对理论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了解一些更为广阔的文献资料,整备我们自己,深入理解一些本学派对某些主题的研究。
特别说明一下,所谓的第四步与第三步不一定是先后关系,完全可以是并行的,这也是先推荐《年轻人的经济课》的原因之一,掌握了基本原理并熟悉相关术语,能很大程度上减轻阅读本学派专门著述的压力。还有,由于许多著作的内容不只一个专题,故推荐的时候世桢会指出是哪部分与专题有关——这可不意味着只需要读这一部分哦。
问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以经济学家为线索,微观经济学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宏观经济学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能否帮助大家梳理一下呢?
答:就科学的经济学而言,其并没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分野,也没有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它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当前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下,经济学才被人为地割裂成“微观”、“宏观”两部分,而这二者之间,即使说有关联,关联既不大也欠缺真实。
所谓“微观经济学”,主要探讨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在满足其所设定的严苛的假设前提下,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社会达到一般均衡并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个被后人称之为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最早可追溯至瓦尔拉斯与帕累托。瓦尔拉斯深受法国物理学家易·布安索作品的影响。年轻的瓦尔拉斯在读完布安索的著作后,便对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物理学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不同部分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保持着均衡一见倾心。据瓦尔拉斯自己说,他在几天内读完布安索的书,并决心把它作为自己研究计划的样板。从那时起,瓦尔拉斯的目标就是为经济学做布安索已经为物理学和力学所做的事。
然而,直至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也只是把均衡模型当作一种辅助的智力工具,用于发展解释真实市场过程的理论。也即是说,一般均衡既不是经济理论的核心,也不是现实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点上,即使是帕累托,也至少承认均衡模型的纯辅助性质。但在30年代之后,大多数经济学家已不再把均衡视为是一种纯粹的辅助工具,而是逐渐视其为唯一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正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把对“虚幻”的一般均衡的研究推向了经济学研究的焦点。
但一般均衡存在性的成功证明,实际上并未让很多人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更为信服和认同,相反,其让人们对市场经济更加地怀疑。毕竟,既然市场经济要达到一般均衡必须依赖那些现实中根本不成立的假设前提,那么,一般均衡乃至市场经济就不会是现实可行的,“市场失灵”的存在是显然的。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似乎也从经验上佐证了市场经济的“不切实际”。如果市场经济能够实现一般均衡,又如何会发生危机呢?这时,凯恩斯的所谓“宏观经济学”横空出世了,萨缪尔森热情地称其为经济学的“凯恩斯”。
凯恩斯的基本想法是,由于人们具有“动物”,即经济个体会出现非行为。在这种纯粹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和企业突然悲观起来,对未来失去信心,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因而陷入衰退。既然私人部门不愿花钱,那么,花钱的“重任”就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头上,要适时增加支出,以弥补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出现之后,也曾遇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挑战,进而产生出新凯恩斯主义,虽然二者发展至今有融合之势,毕竟,它们同属新古典范式,同多于异。纵观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虽然试图加入经济学“微观基础”,提出更多看似新颖的概念、论据,但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并未改变:市场经济结合的财政货币政策适时调节,才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径。不幸的是,纵使普遍采行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这一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却在现实经济中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典型地,经济危机依然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行为经济学等经济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侧面反映出他们对现代主流的宏观经济学的失望。
简言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野、迷局与乱象,问题根子出在摇摇欲坠的新古典范式上。而要展现经济学的本来面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也显然不是解决之道。出在于真正延续了古典经济学思想传统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范式上。
问5:您在经管院系任教多年,能否结合您的教学,为大家分享一些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学习技巧和呢?经济学初学者应该看什么样的论文?关注哪些文章?
答:我想我的最大的感触应是“实践出真知”。学习经济学、金融学,读经典、读原著是必须的,然而却也是不够的。在这样一个学科中,流派众多、众说纷纭。不同作者、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他们的观念都是千差万别、以至于针锋相对。我想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不会有经济学这般热闹。所以,在经济学领域,我们一方面不能权威,简单地将权威的观点视同于真理,另一方面也不能将权威尽数踩于脚下对谁都不相信而最终被自己的直觉所主导。
因此,做到,似乎是经济学学子们的首要的任务,但这也是极高的要求。这个时候,学以致用,哪怕是错误知识的致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我在说“实践周公解梦和死人说话出真知”时,并非是说经济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科学,恰恰相反,它是先验的,并不受经验的或反驳。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不具备几何学知识,我们很难设计出一座可靠的大桥。但在建造桥梁——哪怕是不牢靠的桥梁的过程中,也会让我们对正确的几何学知识加以认知与了解。对经济学的学习与认知也是如此。
我是在金融投资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经济学的认知与理解的。金融市场投资,据说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为复杂的。投资的成败,从某种角度上也是检验我们所持有的经济观念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在我初学经济学时,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实际上所学习的经济观念是相互冲突与自相矛盾的,用这样一些矛盾的经济观念认识现实并对未来做出判断,并将之作为投资的依据,其后果可想而知。不过,虽然最初在投资上不断挫折,但也成为了我对持有的经济观念不断进行反思并持之以恒探寻经济学真理的动力。而当最终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知识框架体系时,对经济学家们的言论、对现实市场的理解就有了相对正确的判断,做起投资来也顺手了许多。所以,我对经济学初学者的是,尽早建立起正确的经济学知识框架体系,然后再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论文或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在自然科学领域,大约可以只从森林中选择一棵树木深入钻研即可,但在经济学领域,只看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不仅不正确,还具有致命后果。
问6:能否结合您的博士求学经历,为大家分享一下,经济学博士阶段,该如何权衡文献和经济学书籍(三高等)关系?
答:三高通常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如果不过,恐怕拿不到学位:)。而从文献角度来说,在目前主流的新古典范式下,如果不懂得三高,大约也很难理解主流的经济学期刊论文在说些什么。如果意在融入主流,发表论文、取得教职、获得晋升,那么在主流的新古典范式下策马奔腾似乎是捷径。然而,除去此功利目的,如前面所说,三高也好、专业文献也罢,很难让我们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真切理解,这是由于目前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自身存在的缺陷所导致的。
问7:三高是我们在博士阶段的必修课程,您认为如何学好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
答:说起三高,同学们常常心存之感。单从技术角度来说,它们确实有些难度。但从思想与传达的上,并非难于掌握。事实上,像高微、高宏所表达的经济思想,与初级、中级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所谓“高级”,并不是“经济思想”上的高级。在主流经济学日趋专业化的今天,经济学研究领域也日益细分,一般而言,主流经济学学子们只需对其研究领域的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有深刻的学习与掌握即可。当然,如果从探求经济学真理的角度,上述做法并不可取。
问8:您的论文经验十分丰富,Paper也很多,能否帮助大家总结一下,经管类论文有哪些写作和经验呢?在您眼里,一篇优秀的经管论文有哪些特征呢?很多人困惑不知道在哪里找资源,写论文的过程中,哪里有免费的研究资源/数据资源呢?
答:为着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我也需要发一些符合主流经济学范式的论文,这其中主要是经验研究的论文。其基本思是,借鉴或修正某一既有经济理论,提出研究假设,进而用经验进行检验。而论文写好后,依据写作主题寻找可能发表这一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自然,我对这一研究套颇有微辞,原因在于这种从物理学抄来的研究方,其实并不适用经济学研究。真正正确的经济理论,就如同勾股一样,既不受经验的证明,也不接受它的反驳。所以,我认为的优秀的论文是对经济运作有着深刻洞察力的论文,读到它们,有一种“哇,原来如此”的感觉。大多数的经验研究论文,其研究对象有时可能很有趣,但很少能给人以理论上的那种醍醐的感觉。这些所谓研究,大多属应景之作而已,学术圈子流行这个,而在目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的年代,似乎还难以改变。对于研究/数据资源,我想推荐在微信的计量经济圈号刚刚发布不久的一个帖子,或许对我们在主流经济学浇灌下的经济学子们写作论文、完成学业能有所帮助:
问9: 能否结合您的学术和科研经历,为大家分享一下文献阅读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呢?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寻找选题思呢?
答:我个人比较反对为写论文而写论文,虽然我很遗憾也常常得这样做。我比较推崇的是有感而发写论文。但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或许并不容易发表。在以文章发表论英雄的今天,我们常常并不以对真理的追求为目的,而是以如何多快好省地发文章为目的。从这个功利性角度来说,或许有两个选题思可以借鉴。一是通过深耕你感兴趣的某一具体的研究领域,追踪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尽早察觉现有研究中可能改进的方面,从而作为研究的选题。另一个选题思可能是结合当下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热点。简言之,或者“深”,或者“新”,写出来的文章更可能被发表。选题确定以后,再查找对应文献。阅读文献时,基本原则也是“不求甚解”、“贪多求快”,此处均非贬义,请按字面意思理解:)。
问10:有句名言“经济学是金融学之父,会计学是金融学之母”,广义的经济学作为一种世界观,而公司则是经济体的最小细胞,金融学则对此加入了时间和风险的维度。在您眼里,经济学与金融学有哪些区别?在研究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您能否从经济学、金融学发展史的角度阐释一下两者的区别?
答:正如您所说,经济学是一种世界观,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运作的视角或工具。因而,不同于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经济学并非只是一门研究财富增长或者资源配置的学问,其事关人的行为。而金融学,隶属于经济学之下,主要研究有关货币方面的经济现象。举例来说,对经济学而言,我们不能不懂“边际效用价值论”,而对金融学来说,则不能不懂“货币数量论”。不过,这只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本质上均属经济学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学、金融学思想史里面,这两个学科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难分你我。
问11:经济学怎么应用于现实生活?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培养经济学思维模式呢?微观经济学对我们个人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金融投资实践与学院理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答:我相信每个人现实生活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经济学,无论他有没有获得大学文凭,有没有从事经济学专业。甚至我们每个人很小时候就开始接触经济学了,因为我们都要用到钱:)。这其实关系到货币的概念。对于一个不懂货币的人来说,一个印有1元的硬币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金属圆块而已。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意在说明两点:首先,经济学不是一门只有专业经济学家才有资格研究的学问,它事关我们每一个人;其次,不同于圈内主流专业经济学人士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科学,相反,我们只有事先建立了相关经济学概念、理论以后,才可能对发生于周遭的各种经济现象进行认识。因此,面对相同的经济现象,人们常常会有不同的解读,原因不是他们没有运用经济学,而是他们运用了不同的经济理论,无论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简言之,每个人都在运用经济学,区别仅在于其所运用的经济学理论是否靠谱。
正如错误的物理学理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样,运用错误的经济理论也很难对经济现象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受到。这一点在金融市场投资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投资,本质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做出判断,如果不是完全靠猜,那么,其必离不开对经济现状的正确理解。以我的经验,学院理论少有指导现实投资成功的,大学的金融学教授炒股也常常赔钱。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于学院派的、也是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存在的内在缺陷所致。有缺陷的经济理论,导致了有缺陷的经济学思维模式。因此,经济学思维模式需要正确的经济学理论来练就。还是以投资为例,股票价格是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东西。而事实上,很多即使是专业的经济学子,也不明白股票价格到底是如何决定的,股票价格的运动到底是不是对供求定律的。进一步说,他对市场中价格的形成与决定也是一头雾水,无论他看似掌握了多么高深的模型。想必您已看出,我要说的是什么了:价格决定、供求定律这都是微观经济学应该我们的东西,协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市场经济。不幸的是,我们所接受的大学经济学教育通常没有实现这个目的。
问12:您如何看待经济学模型?大家在建模中经常遇到的难点有哪些?能否结合您的教学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提高建模的水平?有哪些技巧呢?
正如同在平面几何的下,勾股就必然成立一样。虽然我们对现实中绘制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测量,由于测量误差等的存在,并不能得出直角边平方和恰好等于斜边平方的结论,但这种经验验证并不能勾股,因为我们已经事先知道勾股的正确性。因此,上述对勾股的经验验证,无论进行多少次都毫无意义。 同理,经正确研究方法得出的经济理论也和勾股具有一样的可靠性,任何所谓经验都不能或者证伪经济理论。
然而,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如何做的呢?其不关心前提假设的正确与否,而是以模型结论与经验是否吻合作为经济理论正确与否的评判依据。只要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与经验吻合,无论前提假设多么错误,则接受,至少是暂时接受这一理论,反之,如果理论与经验不吻合,就对假设进行修正,以试图符合经验。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对主流经济学中无数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常常互不相干的、甚至于结论相互冲突的模型就见怪不怪了。而这种经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盛行以及由其造成的不满意的经济学现状,让人们误以为经济学并非是一门科学,而仅仅是只需的或“Everthing goes”的学问。
因此,如果是以发表论文、拿到学位作为目的,那么,先搞清楚某个数理模型,然后加入某些假设或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修正,然后以经验证明,就是常见的套。然而,如果超出这样一些功利性的目的而于经济学真理,那么就需要超出术的层面而对经济学模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可以了,这是我的。
问13:经济学博士除了在学校任教或科研,还有哪些就业方向?您如何看待经管学生进入金融行业这一现象?
答:经济学博士的去向有很多,除了您提到的高校、科研院所外,机关、上述以外的一些事业单位,银行、券商、基金的研究部门,也是学子们青睐的就业方向。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我的希望是我们每位经济学人将来都能够成长为一名具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型的又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而不是专门为领导背书的马屁经济学家、风往哪吹就往哪倒的滑头经济学家,或者的鹦鹉经济学家。
对于经管学子进入金融行业这一现象,我觉得无可厚非。薪资待遇虽然不是一个人选择就业方向的唯一考虑因素,但金融行业相对优厚的待遇水平对经管学子们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也吸引着很多理工类的学子们努力通过考研、考博以期该行进入金融业。正由于此,金融业对学子们而言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学子们选择这一行业时对此应有深刻的认知。特别地以金融投资为例,表面上看这是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似乎无论谁只要手上有点闲钱都可以加入其中。然而,正如之前所言,这其实很可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复杂的活动之一,或者没有之一。诚然,一个哪怕没有一丁点投资经验的人也可能单纯的由于运气而暂时从市场上赚钱,但若要获得长期的稳定赢利的能力,却难如上青天。这个市场中,实质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猎人,一类是猎物。在最精明、最具经验的投资高手参与其中,每位投资者也都试图不断进步的市场中,试问一个新手有多大概率能够让自己不成为一个猎物呢?我说的新手,并不一定仅指对市场一无所知的人们,也包括表面上已多年主流经济学、金融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博士们。这听上去颇有些的意味,然而事实如此。所以,经管乃至其它学院学子们,在意图踏入金融尤其是投资行业之前,更需要仔细掂量掂量。
问14:2017 年,您所在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前沿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 working ?当前经济学研究有哪些热门方向及课题?
答:就目前而言,相对主流经济学的前沿,我更愿意读经典。主流经济学的文献大多对经济学的发展不仅起不到增进的作用,相反还带来危害,让一些早已被驳倒的经济学流传更广,当然,常常是换了新的包装。天真的人们会以为社会的发展、科学思想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上升”的,之后的思想一定会比之前的思想更进步、更科学。实际上,这样的完全没有依据。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事物的发展总是“进步”的。有鉴于此,我觉得首先应当强调的一点是经典远比前沿重要。通过读经典,建立可靠的经济学框架体系,也就具备了基本的鉴识能力,懂得区分哪些是真前沿,而哪些是伪前沿。毕竟,受大众支持的、引用率高的也未必就是值得信赖的思想,这需读者依据其学识就思想内容本身自行做出判断。我本身对经济周期非常感兴趣,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主流的、非主流的都有,像NBER、BIS都可找到相关主题的最新working 。不过,就这一议题来说,即便是主流经济学中,争议也常之大,更需我们自行。关于经济学研究的热门方向与课题,首先我个人并不赞成追逐热点,那个热就研究哪个,我觉得还是从个人研究兴趣来选题较好。正如前所言,我对经济周期情有独钟,此外,我认为企业家(entrepreurship)也是个不错的选题。这个其实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明显缺失的一环,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对此则有最为系统深入的理解。
问15: 我们知道您对奥地利学派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在网络上曾有人评论“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从体系上看,它一以贯之,逻辑优美严谨,用‘人的行为’推演出整个理论体系;从内容上看,它精深,涉及价值、市场、货币、企业家、知识分工、制度演进、、法律,而且,在奥派经济理论中,没有所谓微观、宏观的分野,也没有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所谓分支学科”,在您眼里,奥地利经济学派有着怎样的美妙?您是如何发现并逐步走近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呢?
答:奥地利学派理论体系的美妙是在我对其有较为系统的学习之后才得以体会到的。这其中,米塞斯的大部头经典巨著《人的行为》对理解这一理论体系有着高屋建瓴之效。或许令人难以想象,关于市场经济运作的所有,仅由一个看似简单的“人行为”(Human beings act)这样一个自明的,外加几个经验假设(如劳动具有负效用)作为辅助,而全部推理出来。由于“人行为”,即人有意识地行为(Human beings are acting consciously and purposefully),其具有无可置疑的正确性,所以,如果推理过程没有错误,那么由其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具有无可质疑的正确性。我想,这可能是奥地利学派理论的最美妙之处,它全然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整体,而不像目前所谓的主流经济学那样只是相互矛盾且的理论组合而已。
不过,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对我而言,我首先从真实市场投资实践所的挫折中而慢慢察觉到课堂上所学主流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经济、市场运作有着巨大的差异,或者说,我意识到了所学习的主流经济学存在问题,因为其在现实之中不怎么好用。不过,我也不得不承认,那时我所学习的经济学,包括主流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心中也不过是些碎片化的知识与相互冲突的经济观念的混杂体,完全形不成体系,而即使意识到存在冲突与矛盾,也没有能力将这些经济合乎逻辑地协调在一起。而在投资实践中,这些矛盾的经济观念却是致命的。这时,我开始试图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努力,让我最终发现了经济学课堂上通常不被教授的奥地利学派,而这也最终让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而且,我也惊奇地发现,奥地利学派对未来的论断常常是正确的,许多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我看来几乎是先知一般的存在。虽然我们知道,由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够对未来做出类似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精确预测,但如果一个经济理论确实刻画了经济社会运作所遵循的某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而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大致靠谱的判断。而奥地利学派常常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是奥地利学派理论吸引我的一个原因。相反,主流经济学家在相同事情的判断上却常常错的离谱。这似乎也能够从侧面佐证奥地利学派的科学性。
一个经典例子是前面提到过的米塞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社会主义的如日中天的时候,米塞斯首个预言社会主义必然失败,因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缺乏经济计算。相反,萨缪尔森就在苏联崩溃前夕,还在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仅可行,甚至可以繁荣昌盛”。而在07-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一位学者型投资家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国际清算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米塞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克拉斯穆尔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就认为一场危机必不可免,甚至给出了危机发生的时点,他们都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或者者。相反,作为主流经济学家的前美联储伯南克却否认经济有问题,即使在危机已然发生时,还公然否认危机的存在。是故,主流经济学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是理所当然之事。
问16 、您学习经济学的心历程是怎样的?奥地利经济学派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您的认知?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答:如前所言,我不是一开始就学习并认同奥地利学派的,毕竟,在主流的经济学教育下几乎没有可能系统了解奥地利学派的思想,甚至教授经济学的老师们都很少听说过它。而少数听说过这一学派的人们通常也只是略带的说,“哦,就是那个主张极端的学派”。他们或许知道奥地利学派的一些结论,却不知道这些思想的由来。他们受制于自己根深蒂固的干预主义思想,心底里早已将之Pass掉了,认为对这样一个非主流的过时学派,没什么好研究的。
所以,我能发现并逐步接近奥地利学派,其实不是来自于我的经济学专业,反而是来自于我亲身的投资实践。如果仅仅躲在书斋里做闭门造车的经济学研究,我可能一辈子也发现不了奥地利学派。但正因为现实的实践经验,让我感受到实际的市场经济运作并不像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这种理论、现实的冲突逼得我不得不重新学习、思考经济学,并最终发现奥地利学派。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米塞斯、以及他的巨著《人的行为》的名字的时候,是在读一本股市投资书——斯波朗迪的《专业投机原理》时。我最初的感觉常意外,心想将财富增长或资源配置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如何能与人的行为扯上关系。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纵然已读了若干年经济学专业,却是相当地。随着对奥地利学派思想理解愈加深入,我愈发感受到这一思想的精深,它不仅仅是影响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确切地说,应该说是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它不仅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或许更重要的一点是:让我的经济学思想由最初在主流经济学教育下所形成的计划经济(统制经济)、干预主义的思维方式向市场经济、主义的思维方式转变。
我由此才开始逐渐领略到对世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古典主义思想的精髓。虽然以亚当·斯密为首的英国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存在缺陷(即错误的价值理论,并由此产生了所谓“价值悖论”),但其核心主张却是稳固的,他们天才地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秩序之美。正如斯密的名言,每个人在追求他个人的利益时,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同时增进了社会公益。这也是巴斯夏在写作《经济和谐论》时心中所想的。不得不提的是,正是巴斯夏的“破窗”彻底击碎了我对干预主义(通过增加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幻想。而被赞为“凯恩斯”,以为其开辟了“宏观经济学”这一经济理论的新,其实不过是被斯密、巴斯夏们的的重商主义思想的改头换面而已,当然,加上了萨缪尔森的数学包装。
前面已说过,古典经济学家们经济理论中存在一个重大问题:有缺陷的价值理论,即客观的劳动价值论。庞巴维克对这一有着致命缺陷的理论有着最为深刻的。然而,作为英国古典学派传人的马克思却将这一理论缺陷发扬光大,在错误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以其特有的逻辑推理,得出了完全计划经济的设想。虽然仍不被许多人所承认,然而在经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可行性大论战”后,计划经济从理论与实践上已经宣告破产。而纵观计划经济20世纪在实践中所的惨败,追根溯源,其实是来源于马克思及古典经济学家们站不住的劳动价值论。因此,发端于1870年代的“边际”,其在经济理论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怎么形容也不过分。在这三位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中,门格尔无疑是最特别的。他将他发展出来的这一主观价值理论贯彻于经济分析始终,为其后有着深远影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奠定了的基础。之后,几乎是以米塞斯一己之力,构建了宏伟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经济学,或米塞斯称之为的“交换学”,被视为是“人类行为学”下的一个分支,也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完善的部分。也即是说,奥地利学派,作为唯一真正延续了古典主义传统的思想学派,不只弥补了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经济理论上的缺陷,而且让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不过,在奥地利学派那里,经济“科学”并不是像主流新古典经济学试图模仿的物理学那样的“硬”科学,相反,它是像数学或逻辑学那样的“科学”。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科学”一词可能会引发歧义,有不少人以为科学仅是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简言之,奥地利学派让我重新认识了经济学,而在反思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的新古典与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后,反过来又让我更加接近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问17、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与,就像的“无为”思想一样,似乎不是轻易能够让人理解和接受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解释方式与传统方式不同在哪里呢?
答:至少以我个人思想的心历程来看,我一开始是不接受“无为”、“”的思想的。我想大多数人可能也会像我一样,一开始会对这样的思想持有,毕竟从直觉上来说,干预主义的思想更有吸引力。一个完全没有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也轻易能够接受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欧洲好像有句谚语,颇有几分道理:一个人年轻时不左,那是没;到中年以后还左,那是没脑子。可能正是颇需要费一些脑子才可理解古典主义、奥地利学派罢,所以,主张“无为而治”、“市场经济”的人们总是居于绝对的少数,甚至于在专业的经济学家里面也是如此。
奥地利学派与目前主流的新古典学派,也就是您所说的经济学解释的“传统方式”在很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简单来说,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但在说明范式不同前,简单一下经济学的“传统”与“”的问题。现在主流的或者说“传统的”经济学,毫无疑问是新古典经济学,而奥地利学派通常会归为非主流的或“经济学”。然而,这一地位其实是动态变化的。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奥地利学派则是毫无疑问的主流经济学且处于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而新古典经济学那时是“”和非主流经济学。不过,由于“大萧条”的出现,人们普遍将其原因归咎于的资本主义,要求采取措施以应对危机,故凯恩斯主义开始大行其道,而主张不干预、的奥地利学派迅速衰落下去甚至于销声匿迹。当然,奥地利学派在学术领域的失落,不是因为其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在社会主义如日中天、要求干预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其主张似乎变得过时和不合时宜。之后奥地利学派再次兴起就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全世界范围内计划经济的破产让早已对此做出预言的奥地利学派重新焕发生机。我国的也是受当时世界范围内主义回归的影响。当然,目前的经济学界中新古典经济学仍是主流,凯恩斯主义也换了新的面目出现,而奥地利学派仍处非主流。不过,要紧的是我们应当记住:科学从来不是用人多人少来定的。在我看来,新古典之所以成为主流,不是因为其有多正确,而是因为其受到的支持,其思想更对的胃口。相反,奥地利学派不受欢迎、在大学中也不被教授,但却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而不灭,则完全依靠的是其真理的力量。
不可否认,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例如每个经济学子们首先学习到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它其实是由奥地利学派率先提出的。不过,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也有这一概念,但属叶公好龙,在经济分析中很少觅其踪影。还有边际效用的概念,虽然也共有,但奥地利学派与新古典在这一概念的运用上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