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角Sam在广外读MIT翻硕专业。他通过广外的蒙特雷项目,进入蒙特雷高翻学院MIIS就读
【蒙特雷高翻学院】是翻译圈里的名牌大学,与英国的巴斯、纽卡齐名,师资雄厚,入学考试竞争激烈。
蒙特雷是一个海边小镇,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这里有沙滩、漂亮的房子和花园。到处都是多肉植物。几乎没有高楼,也没有太多商业,十分。不过跟国内比,公共交通不够发达,可能出行有些不便。
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过去对美国的很多认识都是Stereotype。以前对美国的印象是各种枪击案、差距大、无家可归者多,但蒙特雷完全不是这样,这里治安良好、优美、多数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反倒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区里,会看到很多街头露宿者和一些脏乱的景象。总之,美国城市之间的差别比国内要大得多。
蒙特雷这个学校比较小,跟综合型大学不太一样。只有几幢校舍分散在不同街区当中,是个式校园。图书馆简直是“迷你”型的,不过口笔译类书籍倒是很多,写论文时十分有用。
此外,这里同传箱很多,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同学们都一律坐在同传箱里上课。蒙特雷跟美国、国际组织之间联系紧密,这里经常有各种重要人士的,不局限于翻译圈内人士。
翻译课程包括双向笔译、双向交传、双向同传(一年级还有双向视译),我所就读的是双向笔译专业。一年要修满30个学分,平均下来大概一学期7-8门课。口笔译学生往往要修一些其它课程才能修满学分(吐槽一下,翻译相关课真的有点少,特别是到了二年级。)
我们是小班教学,一班12个人。上课方式是+讲评,课前布置作业,后老师会批改每个人的作业,课上将作业匿名放在ppt上,供大家点评。
不同老师上课风格差别很大。叶子南老师幽默风趣,跟他相处没有距离感,但是改作业的时候,他总是眼神犀利,任何细微瑕疵都会被他指出来。蔡力坚老师是前联合国译员,布置的作业难到让人想哭,但讲评的时候,条条在理,让服口服。还有廖康老师,他本硕博都是学英语语言文学的,双语功底极为深厚。上课爱引经据典,各种文学、语言学知识让你觉得自己知道得根本太少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汉译英老师都是native speakers。教我们的老师叫Scott Myers,他爱翻中国小说。每次业的时候,我都会想“一个外国人怎么读得懂这么难的文章?”但不得不说,他对汉语的理解极为精准透彻,每次提出来的修改都让人觉得 “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
作业类别因人而异,但几乎都是老师翻过或读过的文章。蔡老师作业最难,以正式文件为主,语域高、句子复杂。目前为止,我们翻译过的领域涉及医学、法律、文学、哲学、金融、联合国文件、菜谱、电影字幕甚至唱片简介等。
可以说,老师要求严格、知识面广、布置的作业超难,给我树立了标杆,让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蒙特雷是语言爱好者的大本营。这里很多学生会三门以上的语言。会中文的外国人简直太多了。有的时候你随便说句中文,指不定旁边哪位外国小哥就用中文回你了。话虽如此,这里读汉英翻译专业的绝大多数还是中国学生。
我发现一个现象,外国人学中文,非常擅长日常对话,听着一点儿都不生硬,因为他们在华语地区生活过,但弱项是书面语。相比之下,中国人学英文,口语往往是较弱。此外,还有不少学生外语能力强,但读的不是翻译专业。
一、不断提升语言功底。翻译很大程度上是课后练出来的。精读不要停,单词继续学,双语写作能力要抓。
二、注意语言中的细微差别,考虑目的语文化背景。比如,“美国”这个词的英文缩写,在英式英语里是“USA”,而美式英语里更常用的是“U.S.A.”; 再比如,“teenager”是较晚出现的词,若原文时代久远,用“youth”更好。
三、长期从事翻译职业最好有一个以上专攻领域。换句话我和小保姆说,没有specializations,就没有竞争力。
目前,我最大的挑战是提升拿捏文字的。很多时候,我找不到准确的译法,别人却可以想到让我觉得“这样对!”的表达。其次是口语水平。外国同学可以用简单词、精炼地表达想法,但我就算知道这些词,也不会想到可以这样说。还有就是不太擅长用英语去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除了专业上的进步之外,在生活中也成长了许多。刚到这里时,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生活中有什么没有达到期望就异常失望,总被负面情绪左右,既不想学习,也没心思玩。虽然梦寐以求的外语就在眼前,却took it for granted;明明外面就是美丽的风景,却总视而不见。但现在不一样了。我慢慢学会了把握我所拥有的一切,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
总而言之,MIIS师生水准高,阵容强大,注重职业翻译技能训练。跟不同语种的翻译学生聚在一起感觉很棒。个人感觉少了些人文气息,不像英美很多综合大学一样有大图书馆、古堡草坪老树什么的,平时较少有像文学、语言学啊著作或者学术研究等知识和理论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