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今日中秋这些有趣的习俗你都知道吗?

※发布时间:2016-11-7 8:25:0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称为“秋报”。后来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到了唐宋年间,中秋节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时节,气温凉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东南沿海,台风来袭

  中央气象台昨日发布台风红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受台风“莫兰蒂”影响,台湾、福建、广东东部、江西东部、浙江大部、江苏中南部、安徽东南部、上海等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台湾东部和南部、福建、浙江东部、江苏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有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是,今年中秋月将会“十五的月亮十七圆”。专家表示,今年的中秋月,月亮最圆时出现在农历八月十七,即9月17日凌晨3时05分。据了解,上一次“中秋月十七圆”出现在2007年9月27日3时45分。

  最近10年,中秋月亮“十五圆”有3次,“十六圆”5次,“十七圆”2次。虽然中秋节当晚月亮并不是最圆的,但用肉眼无法分辨,对赏月没有太大影响。

  中秋习俗,各具特点

  吃月饼

  祭月赏月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如今,赏月成为中秋佳节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家人朋友一道,坐而望月,享受秋天的凉爽,寄托团圆的期望。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杯桂花蜜酒,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猜灯谜

  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孩子们中秋节很喜欢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简单图案,内点蜡烛即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舞火龙

  秋季养生应注重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内心宁静,收神敛气,为阳气潜藏作好准备。除日常生活调摄外,还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

  养生贴士

  中秋佳节,赏月品美文

  情到深时是团圆

  侯仰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华儿女普天同庆、希冀家家团圆的日子。

  早在周代,周天子就有秋分晚上祭月的传统。延及民间,形成祭月、赏月之习俗。作为一个民间节日,中秋节至迟在唐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八月十五已有众人参与的约定俗成的玩月即赏月活动了。据统计,《全唐诗》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有111首,出自65个诗人之手。

  唐代流传着不少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且多与唐玄宗有关。最为奇特的一个是,开元年间,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道士罗公远说:“陛下想到月中看看吗?”便取来自己的拄杖抛向空中,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走了大约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眼前出现一个大城阙。罗公远说:“这就是月宫。”玄宗见有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便问道:“此何曲也?”回答道:“霓裳羽衣曲。”玄宗偷偷记下了声调。回到皇宫,玄宗立即召集伶官,依其声调创作了《霓裳羽衣曲》。这个故事,是八月十五在唐代已成为民俗节日的重要表现,也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使其具有了更强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每到中秋佳节,仰望天上的明月,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美丽的月中仙子--嫦娥。神话传说,嫦娥是射掉九个太阳的神射手后羿的妻子。有一次,后羿到昆仑山访友,偶遇从这里经过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很欣赏后羿,赐给后羿一包不死药。后羿舍不得撇下嫦娥,回来后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收藏。不承想,后羿的徒弟逢蒙起了坏心,他趁后羿出外打猎的机会,闯入内室,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情急之下,把不死药一口吞下,即刻身子变得无比轻盈,向天上飞去。嫦娥牵挂后羿,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我们现在吃的月饼,最初是嫦娥用面粉团团做成的圆饼,后来人们思念嫦娥,往圆饼里面包进各种馅料,成了今天的月饼,而人们为嫦娥祈福的日子,发展成了今天的中秋节。

  有意思的是,早在战国初期,典籍里已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而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据记载始于唐代。唐高祖时,大将军李靖征战回来,正是八月十五,有吐鲁番商人献胡饼祝捷,唐高祖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胡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便把胡饼分给群臣一起分享。《洛中见闻》则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正在曲江举办宴会,就命御膳房用红绫包上月饼赏赐给他们。

  “最美莫过中秋月,情到深时月更圆”。中国素有关注月亮的传统。从《诗经·陈风·月出》到南朝、唐宋时期数不胜数的咏月诗,月亮成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意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国古代,明月早已与思恋亲人、怀念故乡联系在了一起。对月思人、渴望团圆,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中秋情怀。一般人会把这种情怀化作泪水和焦虑,诗人和学者则把它化作诗词歌赋。白居易有“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苏轼则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中秋节,在唐代就已经具有了深深的团圆内涵,宋代以后,更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节日,乃至许多地方就径直以团圆节来称呼它了。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在民间的不少地方,到了八月十五傍晚,人们都要在庭院里面向东南方向摆上供桌,桌上放一些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藕等。月亮渐渐升起后,家中的女子依长幼顺序,一一叩拜月亮。随后,全家团坐在一起,饮酒赏月,分享瓜果、月饼等祭品。在山东、河南等地农村,盛行中秋节前走亲戚的习俗。“八月十五月儿圆,娘瞧闺女大竹篮。”母亲盼望的岂止是闺女的大竹篮,更多的是对子女的牵挂和思念。虽然如此,母亲仍然不会留下出嫁的女儿过节,而是要求女儿回婆家过中秋节。为了女儿一生的幸福,母亲一定要让女儿回婆家与丈夫、公婆团圆,这样的团圆理念应该是中国式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关爱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天,抽点时间,回家看看吧!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