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七夕节的故事全国各地有哪些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17-10-17 11:18:4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牛郎织女是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关节日为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 织女星牛郎星,《牛郎织女》传说就是讲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 ,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从前有个孤儿叫牛郎,他虽然勤劳,但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后来,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谁知织女下凡在与牛郎尽享天伦之乐,荒废了布耘织霞,王母知道后,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滔滔的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后来王母见他们哭得很伤心,动了恻隐,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就在喜鹊搭成的桥上相会,倾诉衷肠。传说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细语,天上要是落下雨点,那就是他俩伤心的泪水。

  广州七娘会,七夕节姑娘们会凑钱组成一个七娘会,从三四个月前开始筹备过节用品,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致巧夺的小工艺品。农历初六,便把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拜仙禾和拜神菜,用以摆七娘。

  山东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节日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后,头发明亮柔软、香味馥郁。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如有某白某渍相助。

  陕西扎巧姑,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