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是泰国西北部城市,因为邓丽君和电影《泰囧》,这里对中国人来讲知名度甚高。尽管清迈的人口还不到首都曼谷的十分之一,但俨然已经成为众多寻求小清新体验的旅行者的首选目的地。特别在4月13至15日泼水节之际,小而精巧的清迈所拥有的古朴诗意,似乎与泼水节欢快热情的氛围十分贴切。
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清迈之前,就对泼水节早有准备,几件装备是不可缺的:速干衣服,能够在被水浸湿后最快速晾干;手机防水套,将手机零钱等随身物品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拖鞋或凉鞋,自不必言;多准备几身干衣服也是必须的。看攻略说带伞和雨衣是多余的,泼水节上有伞和雨衣的,一般都是被重点的对象。
泼水节当天最热闹的是清迈老城的东门塔佩门,由于清迈是老暹罗国的首都,这里保存了较完整的古城墙,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系为泼水节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优势。沿岸的摊铺一面用绳子吊着水桶从护城河内取水以的“弹药”,一面向人兜售着自己的水桶水枪—这看起来实在矛盾,一桶水把行人撵走,谁还愿意靠近来买你的东西?不过这些商贩们一点也不为此纠结,他们根本不是来做生意赚钱的,狂欢娱乐才是真实的一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参与泼水节,水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了,因此在泼水节热闹的现场,水枪唱起了绝对的主角。泼水节期间,清迈的大小商铺都有塑料水枪出售,根据品质、颜色、储水量、水压的不同,水枪的可选择类型十分丰富,价格也十分便宜,每个仅需100泰铢左右(约人民币20元)。手持水枪,心中不慌,注满了水,终于可以放胆投入战场了。在街头,陌生人擦肩而过不再互相,互相一顿激战就算是打了招呼了,无论被怎样打湿,也没有人会因此恼怒,比水花更多的,还是人们彼此笑容中的善意。
我上次用水枪,估计已经要追溯到学龄前,我们那里叫做滋水枪,个头没有这么大,一般也就是模样,滋出的水线又细又短,落在别人衣服上不过是一小块水渍,无法和清迈泼水节的现场相比。人在少年时总要面对心有猛虎的时期,身上有股过剩的精力需要去,的文明了,诸如用滋水枪来场“战争”,点到为止就不伤人;不文明的,打架斗殴,少不得父母一顿骂。后来发现,与倾向是人的天性,亦不能幸免。泰国人挺好,每年来一场泼水,在“战斗”与“袭击”中了这一天性,就像打了针疫苗,从此成为了无害的人,做一年的小本生意而不去。
或许是这些因素所致,从历史来看,泰国人并不善战,在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中少有胜绩,两百多年前差点被缅甸灭国,后来天朝的乾隆派兵打缅甸,才算给泰国解了围。后来英法殖民者来亚洲,泰国居然成为南亚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这并不是因为泰国英勇顽强击退了侵略者,而是英法两大帝国在南亚分赃不均,在划分范围的时候索性让泰国成为了一个缓冲区,谁也不独占。泰国在二战时的表现也十分搞笑,一开始不仅跟着日本加入轴心国阵营,还对英美宣战,结果日本一战败泰国就转投美国怀抱,一口否认自己曾经对英美宣战。好在美国也没有较真,泰国仅支付了小额的处罚金。泰国人确实不善于打仗,但他们的军队却名气很大,因为他们的业余爱好就是军事,80年来泰国已经经历了19次军事,最近的一次是去年把总理英拉赶到中国去游览长城。但军人跟老百姓关系不大,该怎么过日子照过。
泼水节期间的清迈,街面上有两类车最夺目显眼。一种是游客们常坐的红色“双条”车,盖因乘客在车内的两侧条椅上相向而坐而得名。在泼水节期间,它常常被游客成“战车”,车窗的缝隙处常常会露出一个枪头,行人稍不注意就会被疾驰而过的“双条”车“袭击”。不过它有明显的破绽,那就是尾部没有车门遮挡,当“双条”因为交通堵塞而暂时停下时,就一下陷入了的汪洋大海中,边早就备着水桶严阵以待的人们可算找到了猎物,几桶带着冰碴的水齐齐灌进车厢内,车内的所有人都来个透心凉,而此时在门窗紧闭的驾驶室内的司机,当然是抓紧机会对这些刚才还在跟自己讨价还价的游客报以的笑声。
另一种车是皮卡,十有是丰田、三菱等日系车,泰国人一般家庭众多,值此狂欢节必然是全家一起上阵,皮卡上的标配是一个盛满水的巨型水桶,男女老少围在水桶四周自然排成阵容,居高临下对两旁的人进行“大火力”的浇灌,而由于目标太大和经常塞车,他们也往往成为两旁数十杆水枪的共同目标,每个人无不是浑身上下湿漉漉。当一天的狂欢结束后,皮卡载着家人出城返回,此时与他们相遇便无需担心遭袭,他们的桶里早已空空如也,只有几个没过足瘾的孩子举着空桶做泼水状你。
满载着欢呼者的皮卡在街上来回穿梭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东时常见到的情景,所不同的是,那些在皮卡上的人手中却是线。他们也许因刚完成一次战事而兴奋,也许明天就将死于他人枪下,他们应该没有机会放下步枪拿起水枪,感受这份欢乐与友善。我又想到了塔佩门外水枪激战的人们,那情景又像极了电影《王牌特工》里那个可怖的场面:在反派制造的电磁波干扰下,人类扭打作一团互相……庆幸的是,尽管场面相似,佛教的人们把武器换成了水枪,把殴斗换成了嬉戏,把这种本属恶意的行为置换成了善意的表达,水着之处,泥沙俱下,心绪,复归自然。这是泼水节的深意,也是水的。
水在教与哲学中被时常解读和。认为“上善若水,水利而不争,故几于道。”讲求“智者乐水”。的们做礼拜时,要用手指蘸着在胸前画十字。印度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圣河中沐浴乃至死去。水在这些哲学教体系中都是圣洁的、的、至善的。在泰国,泼水的习俗虽然包含了不少教含义,但其的意义早已深入,那就是祈求祝福,洗去不顺,赢得好彩头。
实际上,泼水祈福也不是暹罗人的专利,在古代中国,人们在每年的三月三会过一个叫做“上巳节”的节日,也被称为春浴日,人们在这天来到河边沐浴泼水,以达到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的目的。这时节正值春意盎然之际,人们闲适惬意,这正是创始者孔子最为理想的生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然,泼水在上巳节,除了上述功效,还有着两性社交乃至性的意味。正是少女怀春时,男女之间以水为媒,免不了要将泼水的含义往性暗示与性挑逗的方向延伸。因此有了“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但随着礼教对男女婚配的管制愈加森严,泼水逐渐成了禁忌,如此有趣的上巳节也跟泼水的习俗一起从汉民族的生活中消失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