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少数民族男女恋爱结婚风俗大全

※发布时间:2018-11-5 3:34:1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梦见钱被盗

  [提要]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婚礼这天,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

  过去贵族家庭的子女,男孩到了16岁,女孩14岁至15岁时,父母们便开始考虑他们的婚姻,选定配婚对象。首先要为子女暗地选好几家与自己家族地位相当的姑娘或男子后,一般是先委派家族里的强佐(即管家)作为主人的代表,带上缎绸、藏银、食物及哈达等礼品前去已择定的某个家族提亲,并请求告知家府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其家族同意作候选亲事,便会很乐意地告知子女的属相和元素。如果不同意,他们就会以子女已经定好亲事或不愿过早让子女结婚等为理由来婉言谢绝。当强佐(管家)获得对方的属相和元素后,家族要请高僧占卜,看与谁结缘合适。

  经高僧择定与谁结缘后,便由家族内品位最高的兄弟或舅舅带上丰盛的彩礼和清单,前往择定的家族求亲。送礼谈妥后,再请高僧占卜,择出订婚吉日。

  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之家献上礼物,特别向家母送上一块帮典,用来作为母亲养育女儿之奶钱。之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放在高脚盘内,由证人高声朗读,另一证人认真核对。念毕,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婚书上,然后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向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举行订婚仪式时,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宴请宾客,欢聚一天;傍晚男方家人离开时,女方家庭向每个来客献一条哈达。

  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迎亲这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身份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璁玉、珠饰等,并牵上一匹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且是怀孕的、打扮考究的母马以供新娘乘骑,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在马队到达之前,要举行敬切玛茶酒等告别仪式。当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接着又将璁玉放在新娘头顶,表示新娘已属于男方家人。女方送新娘出嫁,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出门时,女方家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起程,领队的应是属相最好的(一般都请星相师),他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拿着九宫图,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娘家随侍新娘出嫁的随从。一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旁,向马队敬3次酒如果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僧人消灾。马队行进期间,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要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成卐符号。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新娘到夫前,先喝3口酥油茶再下马,脚要踩在撒有青稞和茶叶的地上。新郎母亲提着一桶牛奶欢迎新娘。新娘用左手中指浸奶水,向天弹洒几点,表示感谢神灵后,由新郎给新娘献上哈达,方能迎新娘进门。

  传统的进门仪式十分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喝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进入男方后,首先要给家族神祈拜。尔后新娘要坐在新郎身旁和双方亲属围坐一起会餐、互送礼物。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也献哈达、送礼品,以表示祝福。然后把一对新人引上房屋顶层,由诵经,祈求家神新娘。当屋顶竖立起一杆经幡时,新娘家的代表即庄严地宣布:从此,新娘同新郎家族的其他一样享有平等的。

  婚礼一般都要举行5至15天,这要根据家族经济状况来决定。在举行婚礼的几天里,也有特别亲近的亲戚或朋友包下婚礼中某一天的全部支出。婚礼的几天里都请有专人跳藏戏唱歌助兴。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巴马县所略乡一带的瑶族(土瑶)却与众不同,是“女大当婚,男大当嫁”,别具一格。

  这里的“女婚男嫁”特点,大体上有这么几个阶段。当男女青年都长到18岁后,就开始讲究修饰,乔装打扮一新,女青年似花蕊朵朵,男青年个个英俊潇洒。通过赶街、走亲访友、耍老表、节假日唱山歌,打陀螺,抛毽子等方式,进行谈情说爱,互相了解,这是认识阶段。

  在认识基础上,双方互请到家做客,彼此进一步掌握对方为人、性格,家庭,家庭经济等情况。这是加深认识、了解、建立爱慕之情阶段。每逢农忙季节和节假日,女方总要请男方来帮助犁地、耙田,耕种,收割,盖房子等,这是考察对方勤劳能干还是好逸恶劳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经过一两年的交往接触,双方产生了深厚感情,女方就偷偷买布,精心地打好精致的布鞋送给男方,男方收到信物后,就选择买手镯、头簪、戒指,耳环或手表等其中的一两件送给女方,彼此作为定情物,确定自己的心上人。

  但是,这些交往仍然是在秘密的条件下进行,属保密阶段。经过以上四个阶段以后,女方便请男方派老人带上几斤酒,糖,一些烟饼等礼品来订亲,要求上门,将婚事公布于众,从这以后,女方就负责筹备一切嫁妆、床上用品、家具等。待东西备齐,女方就择日接男方过门。

  男方出嫁即将离开家时,先由唢呐手吹上一轮告别父母的唢呐,然后对空鸣枪(粉枪)三响,放鞭炮,再跪拜祖和父母,与亲人一一告别,在12-13人送亲陪同下高高兴兴出门。当送亲行至离女方家二三公里时,又对空鸣枪三响,女方家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三响,示意对方,一切准备就绪,可以进门。

  当新郎走到时,双方同时各鸣枪三响,顿时,由一老人扶着迅速跳过烧在门口的火堆和三个竹圈子。以示净身,就进门拜堂。送亲的人一一接受对方前来敬酒后,才能坐下休息,待后入宴席

  “洞房花烛夜”,本应是小两口最幸福甜蜜之夜,但是,他们不是温柔同眠,而是把洞房的新床铺让给送亲的老人休息,享受女家的厚爱,新郎新娘分别陪同青年男女唱山歌,谈情说爱到天明。

  男嫁到女家(即上门)后,改用女方家的姓,作为女婿,在家庭中有同等的地位,共同享受财产,继承产权。在村寨里,分到同等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缘好精明能干的,还可以当村干、寨主等要职。在社会上,与众一律平等,不受他人歧视。

  瑶族上门,除直接在女方家当家不回一种外,还有另一种叫做上两边门,也就是两边家都住,耕种两边家的田地,赡养两边家的父母,享受两边家的财产。第三种是倒回门,就是到女家住上若干年以后,又携妻带子回老家住。不论是哪一种,都是经过双方老人同意,夫妻共同商量决定的。

  男人上门好处很多。首先,婚事简办,结婚时,男方不办酒席,女方不向男方各种财物和彩礼,男方只象征性的拿少量礼品就成了。其次,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从根本上彻底解除纯女户没有人赡养老人的后颐之忱,有利于贯彻计了嫁女长期不落夫家的陈规。最后,上门女婿,恋爱,婚姻自主,思想基础好,感情深。因此,凡是上门女婿很少有离婚的现象。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当然是秘密的)。哭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哭嫁诗: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