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快”时代,吃快餐、乘快车、收快递、住快捷酒店,穿衣也流行“快时尚”。大多数人都想着早成功、早成名、早成有钱人。快,能够争取时间、提升效率、创造业绩;但是,一味求快,特别是不切实际、不顾一切地求快,容易心生浮躁、心火上升、心力超载。近些年,过劳死、抑郁症、急躁病等屡见不鲜,都与这种过于图快的价值追求有关。
那么,我们的生活“快”到了什么程度?“快心态”“快状态”的深层次原因何在?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究竟产生着多大影响?在“快”与“慢”之间,怎样把握好平衡?
快、快、快!整个社会被打上了“快”标签。在“求快”思维的支配下,一切都和速度挂钩:幼教要早,挣钱得快,刚毕业就想买房,晋升最好连级跳,“快文化”越来越吃香
“我过了!”11月22日上午,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成绩出炉,还在武汉某高校法律系读研的王平如愿以偿,通过了考试,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
研究生还没毕业,为什么现在就急着参加司法考试?王平说,有了证,马上就能在律师事务所实习,就业时能抢先一步。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得先机,大学生纷纷成为“考证族”,这已不是新闻。大学本科期间,王平就考过了人力资源师、项目管理师、高级采购师、营销师、经济师、证券从业资格证等七八项资格考试。为了考证,他几乎用去了所有周末,校园里留下他脚步匆匆的身影。
快、快、快!整个社会被打上了“快”标签。人们吃快餐、乘快车、收快递、住快捷酒店,穿衣也流行快时尚。在这种一味“求快”的思维支配下,一切都和速度直接挂钩:幼教要趁早,工作要拼命,爱情变速配,刚毕业就想买房,晋升最好连级跳,“快文化”越来越吃香……
成才要快。自从做了妈妈,某出版社员工李菁将全部心思放在孩子的学习上:1岁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还有钢琴、国象、绘画、游泳……尚未上学,孩子就被送上“成才”快车,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孩子读小学6年,李菁每个周末都陪着他上“学而思”奥数班,直到进入重点中学。调查显示,城市里3至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育儿支出已占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的23%,近六成的家长把孩子教育投资放在首位。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众多父母围着孩子的“早教”奔忙。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仿佛被放到一条条流水线上,在不同程序中转换角色。即便孩子不情愿,也不得不接受。
出名要早。网络时代,“网红”最热。自制视频、社交互动、平台直播……某互联网机构一项调查发现,作为跟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5后”普遍愿意从事由互联网催生的各种新职业,而他们最向往的是主播、网红、声优、化妆师等。年轻人都想早出名、快出名。
挣钱要容易。辞职炒房、举家炒股,还有炒黄金、炒期货,一夜暴富、一步到位的心态十分常见。“别人一场直播能赚几万元的打赏,我忙碌一月只有几千元的工资;别人毕业几年就买房、结婚,我是手里空空,怎么能不着急?”在南京某职业技术学校任职的于珊珊说。在全国各地,无数少女做着“千万年薪网红”的美梦。
升职等不及。不少人上班没多久就盘算着提职加薪,职称职务一个都不肯少。“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机会,如果晋级的速度比别人慢了一点,就会心里不平衡。” 深圳某事业单位职员李利强说,“身边有的人活干得不怎样,却整天琢磨晋级,最好职称职务连级跳、不断线。一旦愿望没满足,就怨天尤人,心浮气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郭勇认为,“快”成了当今国人的标志。为了实现眼前目标,很多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想方设法追赶潮流,不顾一切求快求成。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一个个行色匆匆,周公解梦梦见洗头争先恐后。
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与转型期带来的阵痛密切相关。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心里长草”,在工作和生活中事事要抢、处处求快
最近,山东济南某IT公司软件工程师赵宇跳槽到该市另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大学毕业不到5年,他已经换了3份工作。
“房价涨,收入低,晋级慢,在一个单位一段时间,感觉不够快,就想通过不断跳槽寻找新机会。”赵宇说。
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与转型期带来的阵痛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加快,利益结构调整,人们的经济地位被重新洗牌,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使很多人“心里长草”,在工作和生活中事事要抢、处处求快。
资源紧。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城市人口拥挤,选择“好”职业的难度加大。以往,只要是名牌大学毕业,就不愁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现在,即便是名校硕士、博士,找到的工作也不一定合意。单就大学生热衷考证而言,实际上反映了内心深处的危机感:“既拥有反映自己学习经历的学历文凭,又拥有一本本体现了胜任相关职业的资格证书,才能在职场上进退自如。”王平说。
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看到别人的“高”和“好”,然后给自己动力,激励自己前行,这是一种正常心态。但如果永不知足,一味追求“最高”“最好”,就会变得很急、很累。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遇到海量信息,面对各种,很多人担心顾此失彼,害怕被时代拉下、被别人超越,每时每刻不停地刷微信、刷微博,“狂刷”主要源于不安和焦躁,希望在点赞、评论的过程中,与别人产生互动,让自己与社会贴得更近,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立足难。大城市居不易,单是房价就已经透支了很多中青年大半辈子的财富,再加上“短腿”的社保和高昂的教育费、医疗费等,一个人不拼命工作还线日,微博用户“互联网的那点事”晒出一张PPT照片,称“山东某知名IT公司要求员工申请自愿放弃年休假,实行6×12小时工作制: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春节、国庆等长假期间也要随叫随到。”对这项如此苛刻的,响应者却不少。
“别人往前跑,你就停不下来。”赵宇说,“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而言,即便挤过高考独木桥,大学毕业后能前行多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如果没有父辈的外部支援,自己又不使劲上位,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这句话作为大工业时代的座右铭,影响了整个世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方式,速度更快,变化更多,时间的价值更宝贵。快,成为面对生活压力的自然反应,很多人习惯了24小时开机,习惯了半夜被人从梦中叫醒谈工作。
“快”本身不是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压力就该这么大,要创造更畅通更多元的发展通道。同时,个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不透支健康去拼人生,不眼高手低去追幻想
去年冬天,深圳街头,一位准爸爸在小区旁边和怀孕的妻子散步时,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他是腾讯游戏部门的组长李俊明。知情者称,他的死与长期加班过劳相关。
今年6月,互联网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的站台上突然晕倒,随后失去意识不幸离世。据同事讲,金波“工作比较拼,经常熬夜”。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调查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超过日本和韩国。一些白领虽然报酬较高,但白天夜里都要紧张工作,生活很不规律。
某互联网公司的一位员工说:“连夜加班,刚开始你也许无法适应,但时间久了你会觉得,如果周围人在加班,你早走了就显得特别‘点眼’。虽然没有强制加班,但公司里许多人都在‘抛妻弃子’、挑灯奋斗。因为你不加班,就比不过加班的人。”
有人估算,我国每年因过劳去世的人多达60万人。人、科技工作者、互联网企业员工中死于过度疲劳的比例最高。
为了“快”而不停地加班,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同样,为了“快”而朝三暮四、不切实际,心理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比如,盲目跳槽的人,在辞职过程中的无奈、重新选择时的焦虑,以及应聘新企业来回的奔波,都会极大影响个人情绪。尤其是跨地区跳槽,从一个熟悉的到一个陌生的,前景的不确定性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又如,热衷于当“网红”、早出名的人,往往只看见“网红”光鲜的一面,却看不见其背后的付出,以及当一名成功“网红”的几率之低。如果心向往之,而不能成功,挫折感就会油然而生。
夏学銮认为,“快”本身不是问题。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不能跟发达国家比,确实需要加快发展、早日富强,但并不意味着人们的压力就该这么大。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畅通更多元的发展通道,减轻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同时,个人也要积极调整心态,特别是年轻人初涉职场,要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平衡点。不透支健康去拼人生,不眼高手低去追幻想,努力在这个无所不快的“快时代”,实现有滋有味的“慢生活”。
当然,“慢”不是懒惰懈怠、无所作为和不思进取。“慢生活”不等于故意拖延时间,而是增强干事创业的计划性、设置目标的稳定性,逐步清理掉不必要的和空想,让生活节奏有规律、心理状态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