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梯田的雄伟它不只有美丽的表面更有迷人的人文历史深度

※发布时间:2018-1-7 17:14:1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尽管小的时候就在梯田间长大,门前一片片的,我会站在一坝实际的梯田中确认哪一块属于自己家的。但是我们谁都不会意识到它们连接起来会叫“梯田”。尽管我很快明白它们因为像楼梯的形状而被命名。我们更没有把它与美联系在一起。

  感谢九黎之君蚩尤为我们发明了冶炼,20世纪我们早已有了钢钎和铁镐铁锄。但是梯田的修建依然十分艰辛,先把盘盖在的一层草饼铲出堆积起来,再把大石块撬起来搬走,铺平,还要垫上土,夯实。然后才寻找田泥,将草饼和许多肥土挑进来,积成田泥……说起来轻巧,四五十个劳力整整干了一冬。那块田后来计数面积也就是半亩。(恐怕我和我的这一代是最后的梯田创造者了。我们开垦尽这一道山坡的最后一寸可用之土。)

  这是一个千年规划奇迹。之初,最早的祖先来到这里,搭个简陋的木棚,房屋都没有建造,就着手开田。有这么一个传说,祖先迁徙到现在的居住地时,只带了三样东西:牛、芦笙和稻种,没有田地,头几年都在开垦田地。稻种是不敢吃的,吃野果野菜度日。是一只锦鸡让他们找到了小米种,于是烧荒撒播小米,使他们度过了几年的开田时期。为了感谢锦鸡,妇女们就模仿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模仿锦鸡的步态跳芦笙舞,形成了国家级非遗《锦鸡舞》。

  加榜乡加车村一带的苗族祖先便是从这个故事的流传区走到现在的居住地的——据说加车人的先祖王故拆、王故西已经迁到了黔东南州境内的丹寨县排调地区了,又再次迈开迁徙的步伐,他们沿都柳江而下,到榕江、车江、下江、从江,远达广西的杆洞、上敖及宰别等。听老人们说,他们在刚边乡宰别村暂住期间,王故拆、王故西外出狩猎,他们追赶着一头野猪满山跑,在追赶猎物途中,王故西发现了一条被茂密的藤蔓全部覆盖着的小河(现在的加车河),人可直接通过藤蔓走到对岸。过河时,王故西不小心将背在身上的稻种落入了一个泥塘中,第二年农历六月的卯日,当王故西狩猎再次经过此地时,发现池塘里长出了水稻。于是王氏兄弟便决定率全族人到加车河对岸比较平缓的加车坡定居。至此,王故拆、王故西便率领全族人开始了艰苦的梯田开垦。

  榕江现在有“五公岩”的遗址和传说,据说有五个族在此分鼓,立岩纪事,各走一方。相约五年后无论是否找到定居处,都要回到这里来相聚。五年后,果然五个族都领着自己的人回来相聚。他们都找到了好地方。开田种稻,养蚕取丝,种棉织布。族亲人们欢聚一堂。分手时,却出现了你错领走我的孙,我误牵了你的儿……因为服装都是一样的。于是又商量,议定五个族各选一种服饰款式作为自己族的标志,不能相同。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决定——由于每个族都要在历史传统的纹样上再创新,形成有别于其他族的样式,于是出现了世界服饰史上的奇观——苗族服饰现象:一千多万人口的苗族,服饰款式不少于200多种,仅黔东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00多种。

  前几年,我和几个朋友来到“五公岩”处,它就在榕江县通往三都县途中的公旁,现在有几户侗族人住在那儿。他们是后来者,也听说这个故事。但是仅保存一块岩石,在一户人家的牛棚里。听现在的寨民说,牛经过这里的时候,都十分恐慌,不敢往前走。我们不太相信,那里面是平缓的,大约三十度的斜面,面也较宽,并不凶险,牛为何恐慌?为了印证,寨人赶来一条黄牛,牛在稍远处,神情悠闲,缓步行走,行到那个段,果然裹足不前,四处探嗅,仿佛前面是纵深沟壑,后面人用鞭,黄牛突然扬蹄奔跑过来。跑过来后,还惊魂未定地往回看……

  这是一个种稻的族群,稻米的部族,根深蒂固的种稻情结深深地浸透在他们的骨髓里,基因中,它凝结于七千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第四个文化层里。那是个具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深度。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谷粒长而大,颗粒大小,千粒重约22克,已接近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那是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那是创造这梯田的先人们,也就是蚩尤氏族更早的先民创造的文明。历史再往后推进,良渚文化遗址延续和发扬了这稻作文明。但是此时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田地被淹没。蚩尤九黎部落从长江中下游北进中原,占领黄河中下游。那是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最肥沃的平原地区,最适合开田种稻。

  然而很不幸,随后发生了“涿鹿大战”,蚩尤九黎部落战败,蚩尤被杀,部落败退洞庭湖一带,后来建立了三苗国。这场战争,是炎黄联合的粟作集团战胜了蚩尤九黎的稻作集团。往后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北方都是“粟作文化”的五千年,后来,小麦引进以后,就是“麦的王国”。

  你说北方因为天气寒冷不适宜种稻吗?可是,更往北的朝鲜,韩国,他们却也种稻。那是因为,他们是蚩尤部落战败后北去的一支。也是种稻的子孙。他们至今还在蚩尤……

  如果能让时间倒流,我们会看到他们在五千年的迁徙中,所到之处,都以开垦稻田为职事。迁走以后,身后遗下一坝坝梯田。他们是稻米部族的,稻田是他们的足迹。

  这是一个有关开垦梯田的优美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摆应村有个孤儿,叫‘冉’,一个人过着孤苦无依的日子。一天,一个货郎担来卖钩子,冉没有钱,就偷了一根钩子,来到河边钓鱼。可钓来钓去,钓上来的都是一颗螺蛳,冉就把螺蛳带回家来煮。可不管怎么煮,有螺蛳的那边锅水始终煮不开,冉于是把螺蛳捞上来,找来斧子,把螺蛳放在地上敲。一锤下去,螺蛳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找也找不着。

  原来,这不是一颗普通的螺蛳,是龙女的。螺蛳跳进了水缸,之后,每天在冉上山还没回家时,就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从水缸中爬上来,给冉扫地、做饭。后来,被冉了,就成了冉的妻子。可是,冉很穷,没有田。龙女就问冉有没有山,冉说有。第二天,龙女就带冉到山上来开田。来到山下,冉本以为像祖先们那样 ,要一镐一锄地挖。可龙女只是走到这个坡边挖一锄,再那个坡边挖一锄后,带冉回家了。到了半夜,下起了瓢泼大雨,那些挖的山坡,就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人们世代耕种,规模宏伟的加水梯田就这样保存了下来。”

  这是祖先们的一个梦想。在没有坚硬的开田工具,生产条件极其差的中,祖先们依然怀揣美好的梦想,期待祖先神灵会庇佑他们,梦想会成真——只要有山,一块地方挖上一锄,再需要夜里下一场大雨,就变成了一坝坝梯田了……多么美好的期待啊,只有神才能够做到,于是就产生了具有非凡能力的螺蛳姑娘。

  月亮山的梯田,面积最大不过一亩,可是沿着山的腰围开垦,像腰带一样,最长可达二三百米,最小仅有斗笠大小,一顶斗笠可盖住,一步可跨越。

  在无怨无悔的梯田开垦中,蚩尤的子孙们,承先启后,一代代艰辛劳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果说每一寸土都是金,那么这梯田是花了金、甚至无价可估量的代价。千百年来,梯田的主人们靠这重重的付出,薄薄的回报着。

  而今,梯田迎来了与劳作、与收获无关的审美。我想我们不应该只看它美不美,更应该关注它背后的辛酸故事与发展足迹。

  城市里,大量的田土变高楼;在城市的边缘,有大量的移民楼在招赘这里的居民……。我们或许是梯田的终结者。是农耕文明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