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生态人文新经济 托起壮美大

※发布时间:2018-3-22 11:00:2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记者 陈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从培育支柱产业到促进产城融合,从缩小城乡差距到统筹城乡发展,从改善人居到提升文化内涵,从产业布局优先到规划先行,市委、市一直致力于让群活更舒适。”昨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点赞。 编制规划要摸清“家底”,实现蓝图要扬长避短。迈向2049规划目标的优势在哪?认为,生态资源、人文、经济条件是实现2049规划目标的三张“王牌”。首先,北依秦岭,西靠巴山,气候宜人,生物多样,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资源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把生态放在压倒性,生态文明建设大有可为。其次,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汉水文化、移民文化等交相辉映,悠久多元的文化元素是的宝贵财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话语权的重要依托,在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提升方面还有巨大空间。再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的农业资源,随着工业成功转型、旅游业做强做大、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飞跃。 蓝图已经绘就,如何实现?指出,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以五大发展为,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遵循,以群众利益为导向,“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原则,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把绿色发展贯穿规划全过程,立足市情,紧扣时代脉搏,做到了上正确、经济上可持续、技术上可行,为实现“2049”蓝图提供了重要保障。“绘就城市发展蓝图是我们的职责和,最终把蓝图变为现实要靠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懈,久久为功,才能创造出全市人民满意的城市作品。”表示。

  ■记者 彭飞 孙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2049年的是什么样子?实现预想发展目标将依托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昨日,利用2049远景战略规划报告会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孙娟。 孙娟说,放眼全球,生态文明地区的绿色崛起无一例外都强调了生态、人文传承与新经济培育。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应当秉承生态立市、文化彰显、产业升级的战略和。基于长远的价值观,借鉴国际先进生态文明地区发展案例的经验,2049规划提出的远景发展总体目标是生态、人文和新经济。 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人文提升、新经济发展三者高度融合?孙娟说,我们提出“从有生态到有风景,从有风景到有新经济”这样一个大。在这个大的发展支撑下,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经济1.0(依托生态资源打造新经济策源地)、汽车2.0(建设世界商用车之都)、旅游2.0(构建以健康疗养、休闲度假为核心的产业新模式)、农业2.0(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服务业2.0(打造四省市交界地区的生活与生产区域服务中心)的目标。在大的产业布局下,我们希望让生态承载能力有限地区的人口走出来,把有限的资源让出来、起来,在生态中挖掘新经济潜力,通过利用“互联网+”、“旅游+”等,实现贫困山区人口脱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这些产业发展战略在空间上如何体现?孙娟说,在城市格局上,未来将构建协同发展的组合型城市。在国际职能和区域职能上东联武当,构建国际知名文旅圣地;在城市职能和生产服务职能上北依汉江,构建产城融合的滨水新城;在现有的老城区打造文化老城,形成各具特色的三个城市组团。最终的城市空间发展目标是,打造全域风景之城、老城人文之城、郧阳亲水之城、武当精品之城和整体高效之城。

  ■记者 李蕊萍 陶小马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处于工业化中期,增速滞后,二元结构突出。”昨日下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小马表示,按照新规划,未来需要打造“1+4”的产业体系,重点升级“汽车、旅游、农业、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实现由传统经济主导的“1.0”时代向创新主导的“2.0”时代变革。 陶小马介绍,根据规划,未来产业发展目标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用车之都,国际知名的旅游疗养修身健身目的地,全国重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鄂豫陕渝交界处的教育中心和医疗中心,华中地区重要的新经济聚集地。 “建设国际商用车之都是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与挑战。”陶小马指出,中心城区产业过于集聚,新兴产业需要向郧阳区、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等新城培育,部分基础产业可向武西汽车产业廊道地区转移。其中,中心城区汽车产业向周边转移,在老城区形成的东西两片汽车产业集聚区,郧阳区作为汽车设计、研发、服务及智能制造中心,部分汽配产业可外迁至郧西,作为服务、西安以及武汉的重要汽配,带动市域北部发展。 根据规划,未来旅游需要突出文化主题特色,构建以健康疗养、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新旅游模式。从区域上看,处于西安、重庆、郑州、武汉四大城市群构成的都市圈之中。这个范围内,包括了西安、洛阳、南阳、襄阳、开封、神农架等众多旅游景区。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四大城市群的联系,寻求旅游联动发展的机遇。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未来需要构建“1+2+3”三次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构架,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突出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的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突出消费、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记者 纪枫波 刘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三所主任工程师 “地形以低丘缓坡为主,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有以武教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是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是东风汽车的故乡、中国卡车之都,汽车工业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三所主任工程师刘迪说,是中国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2049远景战略规划就如何本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特色“乡愁”,提出了文化彰显战略。 2049远景战略规划提出对的山水资源,要充分利用。一方面增加城市的空间、绿地空间,另一方面减少人口密度、地块开发强度。同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山体,有序利用滨水岸线。要求城市建设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景观,充分发掘汉水文化,建设汉水古都。 刘迪介绍,当前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城市文化,留住“乡愁”非常重要。刘迪举例说,在武当山风景区内,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绝伦的传统建筑,感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浓厚的武当文化氛围。然而,目前这种历史风貌、优秀文化在其它地方却很少能感受到。这说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很大、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还有很大空间。 2049远景战略规划指出,未来要通过塑造“玄武道山”、“贵生道湖”、“合一道宫”、“无为”这“武当四道”,传承发扬武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刘迪说,是国际知名的汽车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后,对于一些典型的老工业厂房,不能只是简单地推倒重建,而要稍加包装,充分融入代表着中国艰苦奋斗、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文化,规划中也提到通过功能置换,将这些资源打造成城市记忆区、城市新经济增长点,最终重塑百里车城风貌,充分彰显车都文化底蕴。

  ■记者 李寅 林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工程师 “地处四省市交界,但目前交通发展与发达城市比,还相对落后和封闭。”昨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工程师林彬表示,按照新规划,未来的区域交通、市域交通、城区交通三方面都将重塑新格局,从而真正实现外联内聚的网络体系。 林彬介绍,根据设计规划,在区域交通方面,将构建“一主一副”区域综合运输通道。一主指的是“武汉——西安”综合运输通道。三个城市均位于“福建至银川”的国家级综合运输通道走廊上,强化和提升福银通道的综合运输能力与水平,能够极大增强参与并借助“一带一”、“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为自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推动力。 一副指的是“—神农架—宜昌”综合运输通道,远景向北至三门峡。主要表现在,从北站引出,新建快速铁连接线,沿武西客运专线至武当山西站,向南至房县、神农架、宜昌,于神农架南侧兴山县接入郑万高铁。同时,加快推进“运城——宜昌”铁规划建设,打通面向周边区域的南北向铁客货运联系通道。近期向南可经武当山、房县,至神农架、宜昌,远期可连接运城、三门峡等城市。 在市域交通规划建设方面,可规划形成“两横五射”高速公网。其中,市区“一横三射”中的“一横”为福银高速,“三射”为呼北高速、十天高速、郧西—巫溪高速。外围“一横两射”中“一横”为麻安高速,“两射”为十洛高速、竹溪至平利—巫溪高速。国道干线公方面,规划形成“市区四射,外围三横三纵”的网结构。 在城区交通方面,将打造“公交引领城市空间,绿色交通支撑生态文明”的新。规划建设城区东西向、南北向的两条轨道交通线,构成T字形廊道,城区、武当山、郧阳城区空间。

  ■记者 李寅 何鹤鸣 南京大学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2014年,是除武汉和宜昌外,湖北人口净流出率最低的城市,这说明在城市发展上具有较强的中。”昨日下午,南京大学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何鹤鸣说。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年市域户籍人口总计346.97万,与常住人口相比,净流出人口将近10万,净流出率为2.8%,达到近14年的历史最低点。 2014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为38.24万人,比重达到11.02%。“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全省均值2个百分点以上。”何鹤鸣说,目前人口已由增长型转变为稳定向衰退过渡型发展。 目前还存在城镇化水平不高、乡村人口贫困现象普遍等问题,未来人口将会处于一个怎样的变化趋势?何鹤鸣介绍,根据推算,2030年,市常住人口规模将增至360万左右。未来的发展,更应该将战略重点放在人口“质量”与“结构”红利的上。通过调整城乡人口结构、结构以及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从传统人口红利向新型人口红利的转变。 随着旅游战略的实施以及区域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旅游、商务客流将实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30年,游客实现翻倍,达到8000万人次,2049年上升到1.5亿人次。“预测2030年,城镇化率应该达到70%,超越全省平均水平;2049年城镇化率应该达到80%左右,进入城镇化后期。”何鹤鸣说,的未来是向中心城区集中战略发展。 对于乡村地区的发展,何鹤鸣提出了“塑造‘新农人’”的观点,即构建包括职业化农民、旅游休闲服务人员、电子商务从业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从业者等在内的复合型“新农人”梯队,加大对“新农人”的素质培育、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加快“新农人”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昨日的市行政中心A栋8楼会议室,掀起了一场事关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头脑风暴”。中国智库——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的专家们,在呕心沥血14个月后,拿出了《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和 《城市总体规划 (2015—2030年) (修编)初步方案》,对未来的城市定位、远景规划和发展战略进行了阐述,为我们勾画出33年后的壮美。

  33年后的会美成什么样?本报昨日专访7位专家,让他们掀开2049壮美的面纱,带着大家一起提前领略那迷人风采。

  林辰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三所高级规划师“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该抢抓黄金机遇,在更深层次实现多向,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30年发展成为国家生态名城,到2049年建成国际交流目的地。”昨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三所高级规划师林辰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认清城市的优势所在,才能找到城市的潜力所在。林辰辉说,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产业发展优势,为2049远景战略规划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对于这样一个内陆山区城市而言,目前还应该敏锐地把握住国家新一轮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丝绸之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深化对外和推进内陆的主线,连接“两带”、联通周边四大城市群,为带来了建设转换枢纽的重大机遇。一方面在大区域层面,应该实现区域交通更加,对接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利用生态区位优势与周边特大城市实现错位分工、区域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建设四省市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在湖北层面,应当积极参与构建“襄十宜”成长三角,成为湖北省西部地区重要的组合城镇群,与襄阳、宜昌功能错位,打造核心竞争力。

  要把握这些机遇,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实力?林辰辉说,要在横向、纵向交通大通道上做文章,加强与宜昌、重庆、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的交通项目建设对接,从而形成连接长江经济带与欧亚桥的交通三角,沟通武汉、宜昌与陕西西安对接,形成更加的发展格局。

  林辰辉认为,未来的要突出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步伐;打造国际旅游圈枢纽,向西北连接陕西西安,可融入国际旅游格局;向东北连接河南郑州、洛阳,可构建“武当——少林”传统文化旅游线,向南连接神农架、宜昌,可构建“两山——两江”山水历史旅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