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行军”和“排头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探者”和“引领者”。迈向新征程,苏州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应变求变、探索探的担当,奋力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记者近期跟随“践行嘱托开新局”主题采访团深入苏州太仓、张家港等沿江地区,聚焦苏州切实担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责任、讲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故事。
江湖常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科研人员的江湖里,他们将至柔的水,制成锋利的刀,这把“水刀”可以用来切割世界上几乎所有材料,尤其是传统加工方式难以加工的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
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太仓的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该研究院副院长兼太仓校区管委会副主任给记者模拟演示了水刀“以柔克刚”的过程。这所2018年2月6日成立的研究院,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太仓市创新引领战略的强力引擎。
在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类似的高精尖技术还有不少。接下来,研究院将通过“搬一批、引一批、育一批”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智能设计与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交叉技术为支撑的“三高”(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科研组团和待孵化产业集群。
“可以说,太仓下了一步非常漂亮的‘先手棋’,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布局航空零部件产业。”告诉记者。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出一批类似的新兴产业集群,这不仅是苏州育新机开新局的创举,也是巩固与扩大制造业优势的关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四大先导产业攀高追新,新型显示、软件和集成电、新材料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强链补链,“苏州制造”在高质量发展道上行稳致远,出综合竞争优势。
江苏省级智能示范车间是什么样的?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苏州最大的德资企业舍弗勒集团在太仓生产。舍弗勒集团是一家全球性的汽车和工业产品供应商。太仓的“离合器和传动技术产品生产车间”及“变速箱和传动技术产品生产车间”先后被评为苏州市、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
进入生产车间,只见各式机械手臂灵巧地上下翻转,整条生产线几乎很少看到工人的身影。这些改变来自企业近年来推行的智能化车间。与设备配套使用的数字化控制系统和软件,均由舍弗勒特殊设备部自主完成。
“目前工厂自动化率达到80%。”舍弗勒太仓二厂厂长大鹏认为,一方面生产线用工少了,另一方面,企业对研发类高端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他认为,太仓接入高铁后,上海与苏州的交通一体化、一小时交通圈等都值得期待,这也大大增强了太仓对人才的吸引力。
苏州制造业体量大、传统产业多,企业智能化需求迫切。近年来,苏州始终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云计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励示范等举措,加快全市智能车间建设。据介绍,苏州市智能车间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已累计创建完成444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占全省总数的42%;以智能车间为基础,打造形成了11个省级智能工厂、25个市级智能工厂。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苏州人把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当作一幅“双面绣”来精工细作,台湾私拍布丁实现“经济强”“环境美”的和谐统一。
张家港因港得名,依港而兴,是长江哺育出的典型明星城市之一,它拥有80.4公里长江岸线,占江苏全省长江岸线%。从张家港老沙码头往段山港方向12公里的长江岸线,则是“江海交汇第一湾”张家港湾。
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了张家港湾,冬季的江面在午后阳光的辉映下波光粼粼,高高耸立的钢结构“鱼篓”已成为江岸新地标。据说晚上这里来玩的人也常多,加上灯光的点缀,张家港湾成了一个新的旅游打卡点。
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也面临着“生态红灯”,12公里长的张家港湾生产岸线公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张家港依江而建、因江而生,港城人民却陷入了“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的困境。
2019年9月,张家港市启动实施“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建设。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取消了4万平方米的产业规划用地,在干流及主要支流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和危化品码头;同时,恢复生态岸线定位,将护漕港至太字圩港未开发的港口岸线重新定位为生态岸线,清理高污染养殖业、拆除沿江低效码头企业20余家。(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