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晚,大学“人文”讲坛第三讲在新学堂落幕。我们特别刊出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社会学家教授演讲原文(上/下篇),以飨读者。
非常高兴来到大学人文讲坛,这个讲坛也是大学的一个创造,应该说了大学文科的一门新的优秀课程。
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这个大屏幕显示的,叫做《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这个题目出了以后,近日,我见到了几个熟人,他们也再问我,,什么是橄榄型社会啊?所以,我先要介绍一下,到底什么叫橄榄型社会?
我是做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一般称作型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在表述它的理论思想的时候,它也常常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获诺贝尔经济学的库兹涅茨,他曾经提出过“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形状就是把英文字母U倒过来,用它解释经济发展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又如,学家戴维斯,曾经提出J曲线理论,就是斜着写的英文字母J,用它来表示经济滑坡引发的社会的失序等等。而橄榄型社会也是形象比喻,是用一个形象的图形来表现社会结构,解释一个社会是怎样构成的。社会是怎么构成的呢?社会当然是由人群构成的,是由各个群体、各个阶层构成的。而橄榄形社会,也叫叫做纺锤型社会,就是两头小中间大,也叫做“中等收入层”或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一种优化的社会结构或者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在现代社会中,终于发现了,是橄榄型社会结构。所以,这也体现了社会学家的人文情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憧憬美好的社会,比如康帕内拉,写了太阳城,描述美好社会,莫尔写乌托邦,其实也是在憧憬美好的社会。当然作为社会科学学者,肯定是要做研究的,而橄榄型社会不仅仅是憧憬,它更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研究和考察,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结构的一种考察。
那么,谁最先提出了这样一种想法呢?即讨论中产社会,讨论中等阶层的社会,一般认为,从学术上,最早比较全面阐释此种社会现象的理论家是社会学家:埃米尔•莱德勒,早在1912年他写了一本著作,提出了中产阶级社会的观点,也是基于他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这样一种中产阶层,这个阶层在逐渐发展和扩大。当然,后来的理论家还有很多,一般大家熟悉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他研究美国中产阶级,又如大卫•洛克伍德研究英国中产阶级。还有大理论家•贝尔,他提出后工业社会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当然,卡尔•马克思也是社会结构理论的大家,他提出过关于这样一种中等收入层为主体社会的想法吗?我相信,如果大家真的研读了他的著作的话,就会发现,他确实在理论上涉及这个问题了。我们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在《剩余价值理论》著作中,他的确谈到过这个问题。《剩余价值理论》也被称为资本论第四卷,是后来整理马克思的手稿、读书笔记出版的著作。在《剩余价值理论》或者《剩余价值学说史》中,马克思在两处都提到了,中产阶级会逐渐扩大,马克思还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正是这样。当然,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在《宣言》里阐释的中产阶级解体的现象。但是,如果仔细分析马克思的分析逻辑,我们就会认识到,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中产阶级分化了一定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反之,如果中产阶级不分化,那自然预示着社会的稳定。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中产缺失,一个社会两极分化,那社会是一定要的,一定要发生问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马克思论证的逻辑恰恰与我们讲的橄榄型社会的逻辑是一致的。
当然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国现在提出来。应该说橄榄型社会结构,以及关于社会结构的讨论在我们国家是比较热烈的,为什么呢?一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社会38年以来,社会进化进步速度非常快,我们完成了两件大的事情,一件事情叫做工业化,一件事情叫城镇化。城镇化率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已经超过50%了。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就在思考,中国社会下一步往哪里去发展?怎么去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了,我们今天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未来社会结构发展方向的问题,是希望未来中国形成一种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其实中央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中央在很多文件中强调说,我们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里也专门提到“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当前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思考,下一步我们怎么来推进这个社会?如果说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橄榄型社会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的象征。大家想想,橄榄型的是什么?是两极分化啊,那肯定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
所以,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我们实际上是想推进社会的结构的优化。当然橄榄型社会的形成,肯定需要很多条件,后面,我会具体分析这些条件。
说了,我们的目标是想构建一个橄榄型社会,是想推进城镇化、产业化、社会发展,那么我们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呢?测量社会结构,也是对于社会学家提出一个挑战,怎样来测量社会结构呢?中国有十三亿七千万人,这个社会的调查测量并不是很容易,所以,首先,我们得有调查测量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结构呢?当然,社会学有很多种测量方法,社会结构也有很多方面,比如社会结构有经济结构、文化结构,比如按年龄有老中青,还有性别结构,但是,社会结构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所谓“社会地位结构”,即一个社会是由什么样的人构成的?当然,我们很容易理解上、中、下,有高收入,有中收入,有低收入,怎么测量呢?社会学家比较了世界多种测量方法,归纳出了一种方法,是比较量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它原是英文词,叫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简称:ISEI)。待会儿我会向大家展示。那么这个指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能给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打分,你为什么能打分呢?那当然我们是依据很多的调查资料、数据。好,下面我们来看根据这种方法测量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图形。(大屏幕展示中国社会2000年ISEI图形)。大家会说,这很奇怪啊,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呢?是的,这个是前些年,大约是2005年,我当时使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ISEI的测量,全国第五次人普查是2000年进行的。那么,大家会问你怎么打出的分数呢?是的,需要将普查数据转换成ISEI值。就是说,在人口普查的数据里面,有每个人的职业的详细记录,根据职业记录转成ISEI值。那这样的话,当然需要做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了。总之,就是把人口普查数据,转换为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后来,将学术文章发表出来,我这篇题目叫做《倒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结构紧张讲的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的社会后果问题。这个图形显示的是我们社会的各个人群组。最大的一组是谁呢?是农民,所以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中国社会存在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大体上得分23分值的农民群体人数最多,当然其他各个群组也有各分值。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它的结构的基本特征告诉我们,就是下面这个农民层的人群基数太大。(大屏幕展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ISEI图形。)这个是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做的ISEI地位值。最近我们对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进行分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测量社会地位,测完以后,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来分析叫做《从倒丁字型结构变成土字型结构》,说明什么问题呢?大家看到了,就是农民有明显减少的,那么农民到哪里去了呢?他们流到了社会其他阶层去了,当然总的来看,即使是土地字型结构,还是下层太大,这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社会还没有走到一个现代化的结构中来。所以,如果说我们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那么我们就会深刻感到,可能非常深刻的一个问题是社会结构需要现代化,当然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前提是要求我们要完成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所以现在就能感到它的任务常重的。
那么大家会说,你来分析一下吧,这样社会结构图形它说明了什么?它有什么问题?这样一个结构,根据我们的理解,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差异太大,以至于社会交换都比较困难。我们最近有一个问题叫作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就是我们生产出很多很多产品,而没有人买,那我们就想,是我们每一个农民他们的商品太多了,他们真的不需要吗?我们说也不是,农民肯定家里还是缺少很多东西的,他们还没有那个购买能力。于是,我们就思考了,一个社会,实际上它的中等收入层是有很高的消费能力的,但是这些阶层大部分是集中在城市里面去生活,所以这样的话,就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结构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研究社会结构,更使我们能理解这个社会。
当然大家说,你测量了五普和六普数据,你发现社会结构图形变化了,具体说发生什么变化了呢?那么我们发现,有四个变化是最突出的。(大屏幕显示:农民从63.20%下降到46.49%)第一个变化大家看到了,从五普到六普,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农民从五普的63.2%变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46.49%,也就是说有16.71%的农民,他们转到其他阶层中去了。那农民到哪里去了呢?我相信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头一个就叫“农民工”,农民进城打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术语叫“农转非”,什么意思呢?叫做“农业户籍人口”转成“非农业户籍人口”,或者叫“市民化”。我们知道,当一个城市扩张的时候,原来的农民变为市民。当然,这也是未来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叫做完成“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当然,还有一部分农民我们叫作“就地城镇化”,其实这部分农民没有离开村庄,但是你仔细考察他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了,他虽然还在农村,但是他从事的劳动已经不是农业劳动了。现在我们看,乡村一些工业企业和产业发展也很快,这是一个大的变化,对吧?
从五普到六铺,第二个变化,(大屏幕显示:体力劳动工人从9.8%上升到13.58%)我们能看到体力工人,那么这部分人从哪来的呢?当然,该群体的增加,一大部分是农民工。大家会有一个疑问?你刚才展现的,农民16.71%转到别的群体之中去了,而体力工人、农民工,怎么才增加3.78%呀?所以确实我们要思考,从2000年到2010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其实在这段时间里,因为我们推进国企,其实我们好大一部分市民脱离了体力劳动,所以,今天当我们观察在整个产业环节中,从事比较重的体力劳动的大体上是由农民工承担的,而过去这部分人,市民中也占很大一部分、城市户籍中也占很大一部分。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农民工其实替代了一部分原来城市里面的人从事的体力劳动。我相信,中国目前叫做制造业大国,我们产业的体力工作的部分还常大的,我相信在未来的产业进程中还是需要相当数量体力劳动工作的。
第三个变化(大屏幕显示:技术工人从11.2%下降到9.8%),与体力工人相比,另一种工作对于我们来说呢,就显得迫切性更为强烈,我们叫技术工人工作。但是,大家会提出疑问说,,技术人比例怎么会下降?对,这个就是今天我讲课要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的产业演进,我们需要产业转型,需要技术进步。但是,现实的数据居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数据,我们的技术工人不是说它绝对数变少了,技术工人比例居然没有增加,在过去的十年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4%。这就是我们用ISEI值测出来的,发现这部分工体上的社会地位分值是在33分到40之间,各种职业还有非常细的分组,每一个人职业都有具体的分值。那么,这部分人,大部分是从事技术工人工作。当然,这是我们用ISEI值测量的,所谓社会经济指数测量的。如果按照国家颁发的技术证书去测量的话,那我们技术工人的比例就更低了。后面,我会给大家展示,就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的技术工人到底有多少,那数据就更低了。我们现在还是按照实际做的工作,定位技术工人。当然,这部分是我们深思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那么大量的工作,难道他们没有技术吗?其实也不能说没有技术。当然呢后面会提到,就是说我们怎么能尊重技术工人,来推进技术工人的发展。当然,至少使我们感到一件很惊讶,就是我们技术地位认可的这部分的技术工作,居然在我们国家的整个结构中,在十年的时间里没有看它有很大的增长反正有所下降。
第四个变化(大屏幕显示:白领(营销群体、办事员)从2.9%上升到13.34%,增加了10.44%),这部分人增加很快,这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土字型结构新出现的那一块,就是很大一部分人地位上来了。这部分人得分值呢,差不多都是ISEI值41到45分之间。什么是白领呢?社会学讲白领的时候,一般指四个阶层,就是叫管理层、专业技术层、商业营销层、普通办公室人员阶层。我们发现在中国的数据里面,从2000到2010年,也就是从五普到六普,增速非常大的是白领里面的“经营销售人员”以及“办事员”。后面,还会具体分析这方面的变化。我们需要理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怎样上升的?其实我们能理解,你说一个农民,他对未来的期望值是什么?做农民工调查时,我常常会问一个农民工,我说小伙子你在打工这么长时间了,那么,将来想做点什么事情呀?打工以后有什么自己的理想目标吗?我发现多数的农民工跟我说:我将来回家乡,开一个小买卖,做个小门脸,做个小经营。所以,其实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因此而发生了地位变迁。
通过测量社会结构,测量之后,我们究竟发现这个社会结构存在什么重要问题吗?如前所述,既然测量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又测量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提出过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又提出过土字型社会结构。那么,我们在里面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值得跟大家讲的发现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有三个事情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中国的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差异。第二,我们发现大城市和小城市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第三,我们发现,同是在一个城市里面,户籍的人口居民和外来打工者之间有非常巨大的差异。
那么,我们先看第一个差异吧。(大屏幕分别显示:城市社会结构和农村社会结构)。你们看,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农村我们从数据显示上看,还是用刚才说的所谓ISEI值图形来让大家看看,(大屏幕显示:城市社会结构)这个图显示的是城市社会结构,大家用这个结构与我们一开始看的那个比较,不管是倒丁字型或土字型,我们心情一下舒展了,我们会觉得还行呀,属于橄榄型了,是不是呢?是的。当然,大家会说你的这个“小横杠”有时长点儿、有时短点儿,这个没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做测量的时候,需要将各个职业群体为一种指数值,职业匹配不很容易,因为它是一种国际指标。总之,有的地方稍长一点短一点没关系,反正总体图形是很清楚的,城市社会结构是橄榄型的。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城市社会结构的话,中国实现现代化了,社会结构现代化了,对不对,你们看,非常好的一个橄榄结构图形。但是,我们一定在思考一下,这里仅仅说的是城市人口结构。当然,这个城市人口包括了打工族。我们在计算城市人口的时候,我们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城镇常住人口”,什么叫做城镇常住人口呢?
就是指在城市里面,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看时间,六个月和六个月以上,全记在内。这是人口普查的统计方法,就是口普查的时候,如果你在一个城市里面生活了六个月和六个月以上,我们就把你归为城市人口了。比如说,现在有两千多万人,但实际上市真实的户籍人口只有一千两百万,那剩下的那一大半呢?剩下的,超过一千两百万的人,实际上是外来人口,但是如果你在打工六个月以上,我们就把你放在城市人口里了。即使这样的话,那也还好,中国城市还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橄榄型结构。
(大屏幕显示:农村社会结构)这个图形就看出问题了,这个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其实中国不可分的,城市和农村本来都是我们中国人,但是在人口计算,我们暂时先把他分开来算,刚才我们看到那个结构,就是城镇的常住人口的实际情况,那么现在这个结构,是我们农村人口的真实情况,所以大家又再次看到了,哎呀,我们的农村还是倒丁字型结构呀!看来我们农村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事实确实如此。所以前一段,我和一个学生王昊同学,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世界”,头一个问题就是分析城乡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其实,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好多也是从农村来的,我相信当你们从农村到这样的大城市来的时候,你们马上就会感到,哎哟,真发达!其实,拿我们现在的发展水平,拿北上广深,就是、上海、广州、深圳的发展水平,跟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去比,我们的发展水平也不算低。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我们还有一个巨大的农村,而且这个农村人口,特别如果计算农村户籍人口的话,那还是个非常大的比例。
所以我感到,可能今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可能非常重要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农村问题,我们只要有一天不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这个社会结构就没有现代化,虽然我们刚才看城市的时候心情很好,觉得橄榄型社会结构了,但是一看到农村的时候,还是问题比较严峻。我下过乡,所以我真的能体验,我在农村待过九年,所以当然知道农村了,当然我下乡那个时候很早,我是1968年下乡,我回来的时候是1977年,后来又上大学了。但前几天,我们叫荒友,那就是我们当年下乡的那些人,前两天,我见到了,我一直没有回我过去那个村庄,但是我就问我的这些当年的老战友老朋友了。我们那时候,说是兵团,其实就是农村是吧,兵团只是一种特殊编制,那个地方就在边境上。
我问他们,我说你们回去看过吗?有的人就在,他说我们经常回去看看,我说村庄里面怎么样了?那么有几个我过去的老朋友跟我说,说村里还是以前那个样子,我说我1977年就离开了,现在已经一晃眼多少年都过去了,近40年都过去了,怎么会还是那个样子?我问,盖新房子了吗?他说,还是当年那些房子,当年,我们那时候挺能干的,盖了很多房子,今天还是那个样子,照了很多照片,我看了以后呢,真的心情不太好,我感到哎哟,怎么还没什么变化呢?当然,我们知道农村差异很大,你要去东南沿海的农村看看,那完全是另一个景象,但是,我现在说的,就是我当年下乡的那个的农村,所以我真的感到,城乡有巨大差异。这一点,我本来想用理论的语言来表述,后来我想,可能我亲身的这种体验更能让人理解。我的夫人,她在医院工作,医务工作者,有时候也要下乡为农民服务,前些天她跟我说,我到农村去了,给农民看病,给农民做医疗服务,我问她什么感觉啊,她说厕所太脏了,其实大家能理解,就是农村的厕所确实是个大问题。当然,她还说,到那医务室去,给农民看病嘛,在医务室里面,她说,哎呀,我真没想到,医务室里面苍蝇到处飞。其实我能理解,就是我们有时候做农村调查,我回忆起我当年做农村调查的时候,那时候还是很早以前,在温州,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中午吃饭,吃饭的时候呢,那时候就是一桶一桶的,上一大桶的饭上来,苍蝇啊,全排满了,要盛一碗饭呢,拿手扇一扇,嗡的一声,飞了,盛一碗饭吃。所以,我们的农村真的需要现代化,刚才我讲的这些因素叫做公共服务问题。总之,这是我们调查的一个发现,就是我们从数据上,从刚才那个图形上更能看出来,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异。
第二个重要的发现(大屏幕显示:大城市与小城市巨大差异),就是所谓大城市和小城市。其实我相信同学们,可能你们从全国各地来,你们可能更有深切体会,就是我们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常巨大的。一种是特大城市,或者叫超大城市,那当然我们能理解,、上海、广州、深圳,是我们最大的城市,对吧,当然也是我们最发达的城市,但同时我们会发现,中小城市和它们的差异就非常大。
关于城市分类,界和我们的房地产界,往往有一个概念,叫做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其实我感到,它最能体现我们城市之间的差异。大家知道,最近我们房地产业库存比较多,为了去库存,于是我们就放松一些贷款,来让大家购买房屋,结果没想到,一放松贷款,钱到哪里去了,钱都涌到大城市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资本永远是从利润率低的地方,流往利润率高的地方,这是资本流动的基本规律。所以,可见,小的地方、小的城市,我们想去扶持它,去发展它,还是有相当的困难。那么,同学们毕业以后,全国各地都需要人,同学们能不能也到小的地方去?结果,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学所培养的这样一种职业结构,当然大学毕竟讲的是一种现代的产业体系的知识体系,结果好学校的毕业生发现,他的这些专业,在小城市里面基本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事明我们大城市的职业结构,跟小城市的职业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太大。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这样一个数据,就是我们换一种测量方法,我们按照收入来测量,那就是看高中低对吧,我们按照教育来测量,一般我们把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受过大专、大学以上的教育,我们称作中产,然后用职业来测量,就是刚才我们也讲到了,用ISEI测量分值。我们再把全国分成四个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那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现在只拿出两块来,一个就是所谓东部,其实主要是东部沿海、东南沿海这一带,对吧。另一个是西部,我们看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异。
数据用的是一个叫CGSS,我们叫: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就是所谓“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是一个大家通用的数据。我们比较两年的数据,一个是2005年数据,另一个是2013年数据,然后看,从2005年到2013年发生什么变化。(大屏幕显示:东部收入中产、东部教育中产和东部职业中产)那么2005年到2013年,居然发现这样一个大的变化,大家看,东部收入中产在2005年的时候占到,就是在整个的结构中,能占到53.3%,但是呢,到了2013年的时候,它明显上升了,上升到66.65%,对吧,东部教育中产从39.21%上升到55.91%,那我们看到了,整个东部地区的中产是比较明显的,对吧。职业中产从40.92%上升到56.17%,所以如果这样来理解的话,我们感到东部社会的橄榄型常明显的,大家看到了吧,不管是看收入也好,教育也好,职业也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叫中产社会对吧。但是,刚才我说了,我们把它分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我们把中部和东北先舍去不说,我们拿两头来比,这样看得更清楚一点。(大屏幕显示:西部收入中产、西部教育中产和西部职业中产),这样我们一看,哎哟,西部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因为西部中产本来比例就不高,大家看2005年的时候收入中产21.23%,教育中产25.30%,西部的职业中产25.09%。但是从2005年到2013年发生变化呢,2013年西部的收入中产下降到14.37%,教育中产下降到16.14%,职业中产下降到17.22%。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忧虑了,哎哟,我们本来东部看起来还是一个明显的橄榄型在扩大的一个社会,而西部呢,恰恰是一个流失的社会,流失掉的是什么呢?流失掉的恰恰是那部分相对来说,西部本来最需要的这部分的人,所以这样的话呢,我感到如果我们仔细去思考的话,我们确实意识到了,我们在讲橄榄型社会的时候,那我们必须思考,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七千万的社会,我们国家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地域广阔,分成东,然后我们城市呢,分成大中小,这时我们就意识到了,一个是大城市发展,我们叫“循环累积效应”,它越来越明显,但是反过来呢,小城市、西部呢,有时我们也管它叫“恶性循环效应”,因为它越流失,它就越留不住人才,它就越不容易在这里吸引精英,所以这时我们就发现了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大中小城市,或者是大城市和小城市或区域之间,我们是想培育橄榄型社会,但是,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了,我们从2005年到2013年,我们倒反而发现了,在西部的结构问题更为尖锐了,对吧。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说我们发现了什么,刚才我介绍了,第一个我们发现了城市和农村巨大差异,第二个我们发现了,大城市和小城市区域之间巨大差异,第三个我们先让大家看一看结构图形吧。(大屏幕显示:城市户籍居民与外来打工族)就是在城市里面生活着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户籍居民,另一部分是外来打工族。当然,这个外来打工族,在城市里面比例也是相当高的,我们一般说中国有多少打工族呢?我们叫农民工吧,农民工大概有两亿六千万到两亿七千万之多,所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下面我们解释的这个结构,就是市民和两点几亿的农民工,他们之间的这个差异了。(大屏幕显示:全国城市户籍人口社会结构)这张图形看起来很好,什么图形呢,是全国城市户籍人口社会结构,但是我们千万要意识到,我们刚才不是说普查的时候,我们是把它放在一块的,因为他们也实实在在是一块生活的,但是这张图,我们抽去了谁呢,我们把农民工先暂时地从数据中抽出去,我们只算城市户籍的人,所以如果只算城市户籍的人,我们今天的题目叫做:我们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我们会感到没问题了,我们如果只是算城市户籍,是橄榄型社会结构了。但是,我们必须思考,在我们城市里生活着另一部分人,也脱离不开我们,比如在我们,我相信大家每天中午要去吃饭,吃饭的时候,你可能见到大师傅,当然更多的你见到打饭的师傅,给你盛菜的师傅,那么他是谁呢?他是打工族,那他是什么样的一个社会结构呢?他是这样一个结构(大屏幕显示:城市中农村户籍与农民工),就是总的来说,比我们看到的那个农村的结构稍好一点,因为毕竟他进入到产业体系中来了,他为什么进城打工呢?他收入高一些了,应该说呢,比在农村要好得多,因为在城市里还能挣到一些收入,并且攒一些钱,还能给家里寄一些钱,但是我们比较这两个图形,你看,我们马上感觉,哎哟是啊,打工族,农民工在社会结构中,也有一部分人,大家看到中上部分也有一点儿,就是农民工中也有很多成功人士,也不是没有,但是毕竟比例不高,农民工中也有很多技术工人,刚才我说了,大概分值比如能到,40分到45分,40分到45分大体上我们叫中产的中下层,所以大体上就还算是能进入中产,当然呢,比他们更高的,比如说50分到60分,那当然就是典型中产了,但是从这个结构图上看来,还不行,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农民工大部分他们的分值还是比较低的。
所以,这就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还需要多长时间,我们真的能够推进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这部分的工作,我们往往有个术语,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所以我们把那些,他们如果长期在城市里面去打工,而且他长期以来,本来就是做着城市里面的工作,你说他叫农民工,其实他就是工人了。当然,后面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打工族他们也有中国梦,他们也希望地位上升,他们的地位怎样上升,后面我会谈到。但是,今天这样一个图形使我们感到,我作为社会学的研究者,我肯定是有责任,我在想怎么来使得这个社会结构优化,所以为什么我们研究农民工比较多,其实也是感到一种责任,就是说一个社会,怎么能够使得这些已经到城市打工的,他逐渐地能够,我们叫社会融入,他融入到社会中来。其实我和我的课题组我们做过一些工作。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大概也就是两年以前,我们在石景山开辟了一块地方,石景山大家理解,就是在我们西边,那个地方的特点,外来流动人口没有那么多,外来人口比较多,聚集在南城,丰台、朝阳,我们海淀也是比较多的,虽然不多,但石景山一直提出的概念,叫做新市民计划,意思是说容纳农民工,所以我们当时就在石景山,就是在我们西边,我们就找到一个地方叫“水厂”,因为大家知道石景山那个地方有好多工厂不做了,后来就成为农民工聚集点了。实际上我们在思考一个事情叫社会融入,就是他们如果长期打工,我们作为的老师和学生,能不能做点什么事情,所以当时在水厂就做一个事情,看能不能帮农民工做点儿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我们的学生去给他们的孩子补习功课。每个星期六,我们的学生到那个水厂去给打工者子弟补习功课,我就观察这件事情,我就在想,大家知道北大这种学校,那在全国那是了不得学府,所以当农民工的孩子听说的学生给我补课,那非常的呀,所以我在想,这个叫做“成就动机”,一般我们叫做achievement motivation,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当小孩的时候,他有一种成就动机感,所以当时我在想,当然很可惜我没有做追踪,我应该追踪来看,我们给他补课了以后,看这个孩子将来发展中,真的有什么变化吗?当然非常可惜,就是我们本来我们跟石景山也有这样一个约定,就是这个地方就作为实验,然后,我们就推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然后我们逐渐推广。但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因为市当时一个政策,后来就把那个地方拆掉了,其实本来石景山也不希望把它拆掉的,所以,后来我们课题组那个点也就失去了。
但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我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一种想法,就是我们大家都能做一点事情,一个社会结构的演变,其实挺的,特别像我们这种社会,你想两亿七千万人的地位变化,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可见,就是说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推荐: